《山行》说课稿
凤阳县永安小学褚锦萍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永安小学的褚锦萍老师。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9课古诗《山行》。
一、教材解读
《山行》是唐朝诗人杜牧的作品。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
古诗描写生动,语言凝练,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特别喜爱诵读古诗,但他们生活经验有限,对诗句中凝练的语言难以理解,深远的意境不能深刻感受。如何激发学生美的想象,感受诗歌意境是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中“坐”、“白云生处”等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 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古诗的学习,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意思,体会感情是教学重点;感受诗中意境是本课的难点。
五、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诗中绚丽的秋景转化成栩栩如生的动态画面,引入悠扬动听的古典音乐,渲染诗意课堂氛围,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法、民主交流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感受诗歌意境美,从而加深美的体验,引发美的想象。
六、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流程主要为三大环节:
1、利用网络,搜集信息
上课之前,为了让学生对杜牧有一定的了解,消除陌生感,我让学生在网站上查找搜集资料,为他们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获得了许多杜牧的信息,激起了对诗人的兴趣,为学习本诗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整体感知,知晓诗音。
开课伊始,我播放了一段根据本诗制作的课件,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学生受到了强大的感染与震撼,产生了一种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此后,从范读到教师带读到指读,齐读,学生一遍比一遍读得好,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3、明白诗意,体悟诗境。
在这一环节学生经过自学和讨论,提出了“白云生处”是什么意思的疑惑。此时,再次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山中云雾缭绕,不断升腾的景象。词意理解了,诗意也就迎刃而解了。而诗意的理解和诗境的感悟是分不开的,紧接着我再次追问这些景物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你能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吗?学生的朗读证明了他们已感受到了这种宁静悠远的意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本诗的重点句。为了让学生深刻地感受深秋枫林的美丽,体会枫叶的绚烂。我出示了一组枫叶图,将诗词中枫叶枫林的形象幻化为一幅幅美仑美幻的图片,“傍晚的枫林在作者的眼中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还要美,那么,它们在你的眼中又像什么呢?”此时,我启发学生由静态的枫叶到飘落的枫叶,由几片枫叶到满地枫叶,展开想象,进行语言训练。多媒体的运用为学生的想像搭建了桥梁,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因为通过想象已充分感受到枫叶的美,朗读水到渠成,声情并茂。
诗人喜爱枫林,不仅在于它美丽的外表,更在于它愈冷愈红,愈有生命力的内在精神气质。为了让学生和诗人的感情相通,在此,我插放了一组枫叶生长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枫叶由绿到变黄变红的过程,体悟到它的勃勃生机,从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七、课后反思
纵观我的整个教学设计,信息技术的运用优化了课堂结构,消除了学习障碍,诗中山林景物的再现,枫林图片的展示,枫树生长图的引入,图片的直观感受,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探究与思考。多媒体的运用非但没有禁锢住学生的思维,反而极唤起了他们对诗歌描绘的自然美、意境美、语言美的追求;为学生知诗音、明诗意、悟诗境,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