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记承天寺夜游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时间:2024-12-04 22:38:22
记承天寺夜游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说明]记承天寺夜游精品教案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一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授课人:张学新        地点:深圳华侨城中学八年级(6)班

一、借月导入新课,音乐进入课堂:

伴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老师走进教室,拿起粉笔,“唰唰唰”一下子就把所有同学的目光吸引过来,黑板上马上出现了一轮明月正挂在树梢的粉笔画。

生:(马上就有人在小声低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师(喜)(马上转过头来):对,这句诗正是这幅月光图的最好注解。古往今来,月光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大家想一想,古诗中还有哪些写月的名句?它们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放贝多芬的《月光曲》))

(整个教室仿佛浸在月光里,教室里月光处处,学生抢着举手)。

生1: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思乡之情

生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美好的祝福

生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真挚的祝福

生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对朋友的思念。

……

师(笑):一缕月光能勾起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们对亲人的美好祝福,为什么平凡的月光竟有如此的魅力牵动着那么多人的情肠?

生(抢着):人的雅兴。

师:不错,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也是写人的雅兴,什么雅兴呢?”

师(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生自主学文,师生互动启发

师:大家看书上的注解,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大家理解诗人的雅兴。

生(悉悉嗦嗦的翻书声)。

《月光曲》还在播放。

教师巡视。

师:作者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片文章?用自己的话概括。

生:说了句公道话却被贬到黄州。

师:大家可以猜想当时作者的心情怎样?

生1:悲伤。

生2:不对,应该是悲哀和无奈。

师(快速):为什么呢?

生2(不服气的):他即使是对的,但皇帝要贬他,治他的罪,他又有何办法呢?总不能去控告北宋皇帝吧”(教室里笑声一片)。

生3:不对,应该是轻松的坦然的,因为他从此再也不必‘案牍劳形’了。

师:用文章的原话就是 ——”

生(齐声):闲人。

师:作者愿意做‘闲人’吗?

生1:愿意。”

生2不愿意”

生3:要是愿意,干吗睡不着觉,起来夜游?

师:很好,作者为什么要夜游呢?

生4:寂寞呗!

生:都是月亮惹的祸!(众生大笑)

生5(补充):是因为‘月光入户’,所以作者‘欣然起行’。

生:应该是不甘寂寞,当看到月色后,便欣然起行。。

师(放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好!先寂寞后欣然,看来月能解忧。如果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会像苏轼一样见月起行吗?

生(齐笑着摇头):才不呢!

师(笑):为什么古人有此习惯呢?

生1:古人都是神经病。(其他生笑)。

师(笑):是神经病吗?

生2:不是,这是古代文人多愁善感的表现。

师:说具体点。

生2:因为‘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不正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掌声)

师:不错,吟风弄月正是古人追求诗意和浪漫生活的表现,但更多的是借月抒怀,表达心绪,我们来看看作者月夜赏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众生翻书)

生1:庭下如积水空明。

生2(反驳):那是写水。

师(笑):是写水吗?

生3:不对,是写月光像水。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不是写水?

生3:‘如’字。

师:好!那水中藻、荇又作何解?

生4:院中种的植物呗。。

众生(大笑):是竹子、柏树。

师:看见这幅“月下竹柏图”揣想一下作者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众生举手)

生5:开心。

生6:平静。

生7:坦然。”

生8:不对,应该是不平静。。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8:因为竹柏有投影说明月色很清,月光很亮,确实给人一种静的感觉。但是作者此时身在异乡又被贬。心里不可能宁静!(掌声)。

师:言之有理,言之有理。静中又突然不静,感情变化很快嘛!(众生笑)这叫什么写法?

生:反衬。

三、学生即兴表演  合作体会感情

师(关掉了《春江花月夜》笑):大家体会得很不错,假若让你们借助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作者的感情变化怎样?

生:老师,你该不会让我们来‘模仿秀’吧?

师:对!小组内确定人选,可自行设计台词和动作,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生4人一组讨论,师放舒伯特的《小夜曲》。(师分别选了4组同学上台表演)

师生评价表演。

四、学生齐背课文  师布置课外拓展

师:看来大家确实体会了苏轼当时寂寞、欣喜、宁静、不宁静的心态,下面我来齐背。

生齐背。

师:好,短短84字就传达作者这么多的情感,可见作者用笔的老到,下节课请同学们上网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包括他的诗词,看谁收集的全面。下课。

生:老师再见。

(下课了,教室里依然琴声悠悠,学生似乎还陶醉在《小夜曲》悠扬的旋律中)

课例分析:

此课例打破以往古文由教师一句一句教的窠臼,在充分激发学习主体的学习动机的情况下,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对文意的理解把握,更为重要的由以往简单的启发诱导过渡到探究思考、自主合作、师生互动的新颖模式,实现学生探究之乐、成功之乐、学习之乐和合作之乐,让学习主体在自我的思考中增强人文素养。教师的在整个过程中充当组织者、领导者、引导者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张老师没有平白的说教,没有断然的否定,没有牵强的附会,`全由学生的见解出发,层层递进,水到渠成,充分的尊重学生主体,由此及彼,挖掘作品深层次的意义;尤其是学生在分析“月光图”时得出:以写“月”之静来反映主人公内心的“不静”。这是个独创,它打破了教科书的标准答案,让人耳目一新,很有创意。张老师没有否定,而是给以嘉许。另外,让音乐介入课堂,不能不说是个 ……此处隐藏10012个字……踊跃。

解释词语:

(1)“欣然”

(2)“念”

(3)“遂”

(4)“空明”

(5)“交横”

(6)“盖”

翻译句子:

(1)“相与步于中庭”(调换语序)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调换语序)。

师:是不是按照字面顺序翻译下来的?

明确:古文和现代汉语在语序上时有不同,需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将倒装的成分调前来。

评价:几个组的表现都不错。下面还有不少挑战在等待大家哦,继续努力。

(投影四-六:比一比)(出示句子翻译和调序后的句子)

6、我们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齐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三、精读课文,细析悟情

(一)明事件

1、课文中的“闲人”是谁呀?

苏轼为什么自称是“闲人”呢?(板书“闲人”)“闲人”体现在文中哪些词句上呢?(“还有吗?”)

由学生说出理解,一一肯定。

A、闲职、“解衣欲睡”:无事可做。

B、“念无与乐者”:寂寞孤单。(此时,他想找朋友做什么呢?)

C、“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D、欣赏月景。

2、在寂寞、无聊的夜晚,本无事可做,猛然觉察到月色的美丽,终于找到了一件令自己高兴的事来做,什么事呀?(“夜游”)

(二)赏月景

1.苏轼在夜游时看到了怎样的美景啊?齐读。(投影原句)

2.都有哪些景色呀?

明确:月光、积水、藻荇和竹柏影。

3、真有“积水”和“藻荇”吗?

明确:积水、藻荇不是真的。

4、为什么不直接写成“庭下月色空明,竹柏影交横”呢?(投影改句)比较一下,看看哪一种写法更好。(投影七:比一比)

提示:只剩下了“月色”“竹柏影”,没有了“积水”“藻荇”。

读一读,讨论,明确:原句(1)用比喻,形象生动。(2)有恍然大悟的幻觉之美。(联系《幼时记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5、我们一起读一读,细细体会其中美妙。谁能背出来?一起试试?

6、小结:生动的比喻描绘出月下景色的空明(板书:景:空明),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亦真亦幻、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三)悟心境

1.流连在这样的美景中,作者发出了什么感慨呀?——(领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声“闲人”,蕴含了多少情感!请补全这句话,填写上表达情感的词语

一声“闲人”,多少!

自己读一读,酝酿一下。

(投影八:试一试)

2.学生讨论。

指名有感情地完整读出这句话,并谈谈理由。(还有什么情感呢?)如所填词语相似,则不需要说明理由。

注意及时板书。

A.无奈、落寞、忧怨等。

提示:讲述苏轼当年作为“闲人”的处境:当时,作者被贬黄州已有四年了。四年前,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作者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引导讨论:同学们,你觉得苏轼愿意做这样的闲人吗?(本有兼济天下之志,经世报国之才)一声“闲人”,多少——?(心有不甘,心生抱怨)

明确:抱怨、不甘等。

引导: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B、豁达、闲适、自得等。

提示: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而现在只有他二人能够领略。其他人呢?他们都能像苏轼这样从容地欣赏美景吗?一声“闲人”,多少——?(A.仕途平步青云者:案头堆满公文,脑里堆满公事;B.其他官场失意者:满腹忧怨,无心赏月)

(2)“一切景语皆情语”,空明的月景烘托了作者的心情。(心无杂念,胸无尘俗)由此,又可见:一声“闲人”,多少!

(3)苏轼不禁还有些(拍胸脯)——(自得)。

3、这些复杂的情感(板书“情”)交织在一起(画圈,板书“交织”),交织在文中的哪一个字上?(板书“闲”)

4、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也和张怀民一样,成了苏轼的知己。我想,如果能够穿越时空,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苏轼说吧,谈感受,悟情感,道体会,说什么都行。你最想对苏轼说些什么呢?

在下面,对着苏轼大声地说吧。

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投影九:穿越时空的对话)

5、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苏轼,怀揣他的一腔复杂的心情,再读一遍课文。

要不要配上音乐?老师给大家提供3段,你们自由选择符合课文意境的配乐。

(朗读前分别给出激昂、悲凉和舒缓的三段配乐,由学生选择符合课文意境的配乐并说出理由。)

(投影十:读一读)

乐美读也美,真让我陶醉呀!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苏轼对人生豁达、洒脱的情怀在他的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初一学过两首词:

《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尽管因思念亲人而伤感,仍然高唱对离人的祝福。

《浣溪沙》“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即使人至暮年也不哀叹衰老。

2、再来读一篇与本文题材类似的文章,看看苏轼的心境如何。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床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②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③,退则死法④,当恁么⑤时也不妨熟歇。(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释】①木末:树梢。②意谓:心里说。③死敌:死于敌手。④死法:死于军法。⑤恁(nèn)么:如此,这样。

思考:

(1)苏轼认为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妨碍自己歇息,即使是在。

(2)夜游承天寺令本来沉闷的心情得以舒展,在本文中能借用来表现变化后的心情的句子是。

(投影十一:链接阅读)

4、结束语:苏轼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

是逆境,使他心境纷杂,但他最终都如处天堂。

是逆境,成就了他的创作高峰,也练就了他旷达乐观的胸怀,中华文明的天空也因此多了一颗璀璨的明星。

学习本文,品读苏轼,领悟到很多道理(手指投影,引读),如:如果我们不能改变世界,那就改变自己的心境吧;用乐观、向上的心态去应对生活中的磨难,把挫折当作攀登人生高峰的垫脚石,拥抱一个诗意人生吧。

(投影十二:悟一悟)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记承天寺夜游精品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记承天寺夜游精品教案精品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