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小学教材课文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多篇)

时间:2024-12-05 14:02:15
小学教材课文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多篇)

[前言]小学教材课文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一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

2、学习衬托的手法。

3、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3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1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法:诵读、点播、赏析。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梅花一直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请大家试着背一背关于梅花的诗或词。(如《梅花》、《墨梅》、《早梅》、《红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梅花的词——毛泽东在1961年12月写的《卜算子·咏梅》。

2、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两首词吗?谁能背给大家听?

3、(学生背诵《渔歌子》、《忆江南》这两首词。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比较长,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叫上阙,后一部分叫下阙。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意

1、自由读毛泽东写的这首词《卜算子·咏梅》,

(1)自读课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2)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词?

2、再来读这首词,边读边把词中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试着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讨论。

(1)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2)我们交流一下,大家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

(可以交流词语的意思,如:咏梅、犹有、俏、烂漫。也可以交流句意。)

(3)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4)与同桌相互交流。

3 。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一一梅的特点及梅的品格;教师相机点拨,生对毛泽东词中所写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风雨送春归,风雪迎春到。”

“归”是返回的意思。这句诗是说风雨把春天送回来了,漫天的飞雪迎接着春天的到来。

(2)“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绽放于寒冷时节的荒郊野外。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群花凋谢,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之时,梅花却不畏严寒、一枝独放的动人画面。这句诗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凌寒盛开的品格。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是呀,梅花傲霜斗雪、坚韧不拔的品格令人赞颂。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边听边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欣赏画面:

通过大家的描述,在老师的脑海中仿佛真的浮现出一幅寒梅傲雪图。不少画家也为这首词配了画,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几幅。

(3)“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①“不争春”,不和谁争呢?

②梅花是那样美丽,但却不和春天盛开的百花争艳,不炫耀自己的美丽。这是一种什么品质呀?

(可让学生补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也写出了梅花这种乐观谦虚、不居功自傲的品格。)

③体会梅花的品格,练习朗读。

要读出梅花是报春的使者,却无意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乐观谦逊的作风。

(4)“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等到百花盛开之时候,梅花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花的坦荡与无私与众不同。)

小结: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品格呀!凌寒独放,在寒冷的季节里向人们通报着春的信息;当春天到来,百花盛开,梅花已经凋谢,却默默地在百花丛中微笑。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再来读读这两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梅花以其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毛泽东的赞颂,老师也忍不住要赞颂梅花。(范读)

(2)让我们都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根据课件中所呈现的音乐旋律与画面风雪交加、春回大地等变化,从而满含激昂、赞叹之情读出梅花的风姿,梅花的品质。注意读出词的节奏与韵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大意。(风风雨雨刚把春天送回来,漫天风雪又迎春天来到。看悬崖已结下百丈冰柱,凌寒梅花却娇艳地盛开着。虽然美丽却不同百花争春,只把那春的消息向人间预报。等鲜花盛开的时候,梅花在花丛中摇曳含笑。)

三、同桌合作,练习背诵

1、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背下来?大家先试着自己背一背,然后和旁边的同学互相检查背诵的情况。

四。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2、背诵并抄写这首词。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小童形象。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能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的不泯童心。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二、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写儿童的诗?(牧童)这节课我们也要学习一首写儿童的诗。和《牧童》这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此处隐藏7337个字……门码头的最高处,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②陈毅见到河中停泊的外国军舰,非常气愤。

③联系船票的人告诉大家去上海分别有日本人、英国人和中国人办的三家公司的船,乘坐外国轮船公司的船能得到赠送的洋货。乘坐中国船则什么也没有。

④大家在坐船的问题上争论起来。

⑤听了陈毅的话,大家一致决定坐中国船去上海。

3、将意思相近的自然段归并,划分段落。

讨论归纳。

第一段(一、二自然落):陈毅到重庆后,看到河中停泊的外国军舰非常气愤。

第二段(三—五自然段):听了陈毅句句在理的话,大家一致决定宁坐没有赠物的中国船,也不坐能得洋货的外国船。

三、理解短文内容

1、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向我们交待了些什么?(事情发生的时间是1919年6月,地点在重庆,主要人物是陈毅。)

2、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陈毅在码头上看到了什么?他是怎么说的?

结合学生回答解释下列词语:

“列强”过去指世界上同一时期内的各个资本主义强国。“铁蹄”比喻侵害人民的残暴行为。“蹂躏”指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3、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去上海有哪几家轮船公司的船?外国公司的船是怎样吸引乘客的?

4、轻声读四、五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结合解释下列词语:

“五四”运动:指1919年5月4日,北京300O多学生,要求取消卖国的二十一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遭到北洋军阀政府镇压。各地学生纷纷响应,运动迅速扩大到全国。这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标志。

欺侮:就是欺负。

声援:指公开发表言论支援。

气节:指坚持正义,在敌人面前不屈服的品质。

在理:合乎道理,有理。

5、陈毅为什么不同意坐外国船去上海?为什么大家觉得陈毅的话句句在理?(在北京青年高举爱国旗帜,全国人民积极响应,抵制洋货,反对侵略,爱国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的时候,是坐中国公司的船,还是坐外国公司的船,体现出是否有爱国心,不是小事。)

教学作文部分第一题

可先让学生轻声读题,了解事情的大概,接着根据事情的发展及时间的推移试排,最后反复读几遍检查有无不妥之处。

正确答案应为③①⑥⑤④②。

第三、四、五课时

教学作文部分第二题

一、阅读题目,明确要求

1、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经历过或见过许多感人的事,今天我们就写一件让你感动的事。

2、请同学们把题目读两遍,看看这一次作文有哪些要求,在关键的词语下加上着重号。

3、讨论归纳题目要求。

选材要求:

①内容范围“让你感动的事”,应主要是别人所做,“我”或是作为旁观者,或是作为与所写事情有关连的人,但不能写主要由自己所做的事。

②数量范围写一件事。

写的要求:

①先想后写。

②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二、指导选材

1、讨论第二组教材中《峨眉道上》《苦柚》《渡船》三篇课文所写的这类事情是否符合选材要求。

讨论归纳,这三篇课文所写事情均符合选材要求。

2、我们同学曾经历或看到过哪些感人的事情呢?

学生汇报。

三、指导写清事情经过

1、以《苦柚》为例谈如何把事情经过写清楚。默读《苦柚》看看作者是怎样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的?作者是分几步来写的?(①看到姑娘;②询问柚子;③买下柚子;④奖励姑娘。)要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就要想好把经过分哪几步来写。

2、回忆让自己感动的事,想想经过部分可以分成几步来写。

学生汇报。

四、汇报事情的感人之处

说说这件事的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

五、指导学生理清作文顺序

要求分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中间部分要求分几步写清楚。

六、介绍范文

七、学生。写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八、作后讲评

(其中指导、作文两课时,讲评一课时)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六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教具准备课件、小黑板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新课: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你一定能发现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

2、揭示课题:山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醒学生需注意的字音,并理解这个词。啼(tí)啭(zhūàn)

2、引导谈话

3、启发学生思考: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组织交流答案(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2、组织学生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①引导学生找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小结。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引导理解山雨的色彩美。

4、引导思考: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板书:雨前、雨中、雨后)

5、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引导背诵,积累语言

1、听教师导入语

2、齐读课题

3、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4、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5、思考: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倾听到了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6、勾画并思考:作者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

7、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①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听教师小结

8、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9、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10、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板书:雨前、雨中、雨后)

11、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1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

13、向学生推荐相关写雨的课外美文,丰富积累。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小学教材课文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多篇)范文。

《小学教材课文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