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积累,写法.txt6宽容润滑了彼此的关系,消除了彼此的隔阂,扫清了彼此的顾忌,增进了彼此的了解。高考作文成功的因素很多,其中素材的科学选用不可轻视,一篇不太成功的作文,选用的素材往往也是不太理想的,因为就作文而言,没有东西写也是一件让人头痛的事情。通过盘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近几年高考优秀作文选用的素材有以下来源:来源之一,语文课本。语文教材里的选文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名篇,无论从语言表达、写作技巧、素材运用、思想立意哪一方面看,都是作文的范例。认真揣摩语文课本里的范文,自然会积累丰富多彩的素材。请看一考生《捻亮点点心灯》片段:
折扇轻摇,衣袂飘飘。那潇洒的身影,缓缓沿着历史的杨柳岸踱步。
谁都赞他是一代才子,才情飞扬,然而穷困潦倒的他最终也只得“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生命原本只是平凡的一点,却在点点滴滴的岁月中得到了拓展。他发展了词的长调体制,为宋词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最终成了北宋最有影响的词人之一。
烟柳一梦,仍旧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淡雅,仍旧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念,点点心灯,梦境绚烂。
这个片段就成功地化用和引用了柳永的词句,这些词句均来源于课本。可见,从语文课本里挖掘素材,是一种可行的做法。
来源之二,社会生活。对我们来说,最缺的不是生活,而是发现和感悟。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留心身边的一人一事,一沙一石,一分一秒,得到的素材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请看一考生《绿色生活》片段:
村里总是大片大片绿色的田野,淹没了在田间埋头干活的男人。谁的庄稼种得好,谁的玉米长得快,谁的棉花受了虫灾,晚上去谁家喝酒,谁的水壶没水了,拿起谁的就往下灌。日暮的时候,蹲在田埂上抽着烟,落日的余晖洒遍整片望不到尽头的绿色,一年年的收成便从烟卷里一圈圈地冒了出来。
这位考生写的就是身边淳朴自然的乡村生活,字里行间充溢着淡淡的人间烟火味,颇有沈从文《边城》的味道。家庭、学校和社会给了考生太多的幸福和温暖,也给了考生太多的思考和感悟,引导考生把目光投向生活,写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就给作文注入了一股源头活水。
来源之三,名人故事。多读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了解名人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把握名人的人生轨迹,评价典型的事件,进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这有利于作文素材的积累。请看一考生《偶然之处诗意花开》片段:
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偶然之时发现了青霉素。而“有心栽花”苦苦研究的葡萄球菌却与他无缘。青霉素对人类的贡献不可估量,弗莱明也被誉为“青霉素之父”。有时候,踏破铁鞋无觅处;有时候,得来全不费功夫。偶然之中,蕴含着必然,只要不懈努力,偶然中必然有诗意花开的美丽景象。
考生经常写到的名人有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有当今走红的影视明星、体坛健将、劳动模范、高考状元等。他们之所以是“名人”,是因为有不同于“常人”
的地方,这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宝藏”,认真挖掘,就不愁没有素材。
来源之四,美文时文。精读相当数量的美文时文,先成竹于胸,时间长了,就会内化成自己的语文素养,写起文章来,笔下自然会流出心灵的清泉。请看一考生《与你为邻》片段:
大海啊,与你为邻,你的儿女变得勤劳质朴;与你为邻,你的儿女学会了自力更生;与你为邻,你的儿女生活得幸福快乐。你从远古走来,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生命;你还将继续走向未来,一切生灵怎能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你?我想借用一位作家的几句话来表达我的满腔热情:
大海,请听我说/请一直蔚蓝/因为我在看着你∥请一直歌唱/因为我在听着你∥请一直幸福/因为我在想着你??
借助时文美文对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情感、优化自己的语言,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考生把目光投向了时文美文,从优秀的考场作文中就能看到考生可贵的人文精神与文学资质,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因为读书是永恒的主题。
来源之五,时事热点。平时多关心国家大事,多思考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准确捕捉关键信息,再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能完成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写出的文章就大气。一考生在《难题》里这样写:
英国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海湾闯了大祸。我感到那源源不断涌出的石油就像一股股冒着热气的血液,正从人类的胸口源源不断地流出。那些披着“油衣”的海鸟,孤寂地趴在海岸上,它们的表情,我看不清,但我知道,它们的内心一定有巨大的悲怆、无比的愤懑和对人类的绝望。石油的泄露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将抛给人类越来越多的难题。近期,佛罗里达州沿岸已被确认有石油入侵。阳光包围,海浪抚摸的这一片乐园,会不会变成黑乎乎的一片?我们都希望不会。
另外,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地球一小时,低碳,限塑令,汶川、海地和智利地震等热点素材在考场上使用的频率也比较高。
来源之六,历史事件。读史,悟史,在作文中定格历史的瞬间,就能增加作文的厚重感。因为历史告诉我们,我们究竟是怎样走到今天的。请看一考生《在生命弯道绽放光彩》片段:
凤凰浴火方能重生,幼蛹破茧才能成蝶。苏武在漫天飞雪中坚守信念,绽放人生的光彩。朔风凛冽,他与冷月为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誓言铭刻在心;黄沙漫漫,他与孤冢为伴,放眼远望,将“高官厚禄”的引诱忘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把毡毛草皮连同沸腾的热血一起咽下。他用睿智,将光秃秃的旄节升华为一段不朽的佳话;他用勇气,将北海的羊群定格成一段千古的传奇。
荆轲刺秦、焚书坑儒、安史之乱、南京大屠杀、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经典历史事件,具有永恒的价值。思考这些历史事件并提炼出符合文章主旨的经验教训,也是考生喜欢的一种写法。
尽管考场环境特殊,考生作文素材涉及的领域还是如此广阔,考生作文素材折射的文化积淀还是如此深厚。这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积累、阅读积累是作文备考的制高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啊,如果没有积累,作文素材运用中自然而然就会碰触以下雷区:
雷区之一,低幼化。思想认识停留在较低的层次,选择的也是一些简单的素材,不能引导读者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例如有文章写助人为乐,就选一位老奶奶摔伤了,一个小朋友送她去医院的素材。好像这老奶奶没摔伤,就没办法表现助人为乐的主题,像这样的素材,是作文败笔的一部分,因为没有多深的思想性。也有文章写太阳公公月亮姐姐(不是不能写,小学生经常写),这和高中学生的思维认识不太吻合吧!还有文章对素材的处理过于简单,既没有自己的见解,又没有联系生活实际,有人戏称为一个故事两句感叹。
雷区之二,套板化。作文是个性化的产物,老重复别人走过的老路,没有一丁点儿的个性和创造,充其量只是复制和粘贴,这样的作文有多大的价值呢?朱光潜曾说,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它们是“套语”“滥调”??是“套版反应”??“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尤其是一些使用频率比较高的素材,如果常常以老面孔出现,就不容易抓读者的眼球了。
最后,来谈谈高考作文素材运用的应试技巧问题。
技巧之一,顺手牵羊法。名言警句类素材,最适合引用。既可以表明观点,又可以证明观点。引用素材的关键是准确,要准确识记,要准确理解。请看一考生《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片段:
在一篇名为《降低飞翔的高度》的文章中读到了下面的文字:
如果不能浩荡为一方大海,那就流淌成一条小溪,潺潺而歌,为大地演奏纯净的音乐。
如果不能站立为一棵大树,那就葱茏为一株小草,迎风摇摆,给春天增添些许的色彩。
如果不能崔嵬为一座高峰,那就锻炼成一枚石砾,与日月同辉,替大山堆砌微薄的高远。
针对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好高骛远,最终一事无成的现象,这篇文章就引用了《降低飞翔的高度》里的文字,很好地论证了“降低飞翔的高度,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的观点。
技巧之二,画龙点睛法。如果说引述素材是画龙,那么对素材的点评就是点睛。点评,要言简意赅,一针见血。既要写出作者自己独到的见解,又要切合素材的核心。请看一考生《换个角度会很美》片段:
(第1自然段)从同一扇窗向外看,有人看到的是墙下污浊的淤泥,有人看到的是天上灿烂的繁星。有时,换个角度会很美。
(第2自然段)1848年,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金矿,成千上万的淘金大军蜂拥而来,可是被一条大河拦住了去路。有人灵机一动,在河上做起了摆渡生意,不过几年,他便成了一支船队的老板。面对金矿,多数人眼里看到的只是金子;而那位聪明的摆渡者,却站在另一个角度,在汹涌的波涛中看到了“淘金”的机会。换个角度,思常人所不能思,想常人所不能想,你就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神话。
第2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话就是对素材恰到好处的点评,既切合素材的核心,又呼应了开头。
技巧之三,一线穿珠法。作文时往往要用到好几则素材,这就要围绕一个中心,对这几则素材,进行合理剪辑,使之更好地为中心服务。请看一考生《选择》片段:
钱学森得知新中国成立后,立即放弃了国外优越生活的“鱼”,追逐中国航天事业的“鼠”,在中国航天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因为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季羡林一生研究学问,“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光环并没有改变他的生活轨迹,最终成为人们敬仰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
任继俞曾请人给自己刻下了“不敢从心所欲”的印章,以此勉励自己专心研究学问。甚至连生日聚会都不允许办,只为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完成自己的学术研究,他视安逸生活为粪土,毕生追逐自己钟爱的事业。
李灵在如花的年龄,放弃了享受物质生活的“鱼”,追求当乡村教师这只“鼠”,用自己的双手,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蓝天;这位最美丽的80后乡村女校长,放飞自己心灵的“猫”,用自己的双肩,挑起了孩子们沉甸甸的梦想,赢得了众人的尊敬。
这里就选择了钱学森、季羡林、任继愈、李灵这四个人物正确选择的材料,来论证“放弃物质享受,追求理想的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这一中心。
技巧之四,改编翻新法。考生积累的素材,大多是一些未经加工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要把这些素材用到作文中,必须经过加工提炼,常见的加工提炼的方法有:变换角度,压缩素材,虚构素材等。请看一考生《深深浅浅》片段:
我是一本书,一本很古老的书。他是我的第一位主人,和他在一起的日子是我最幸福的日子。每天,他都会用拂尘轻轻掸去我身上的灰尘,然后取出书签,把我放在同样一尘不染的桌面上,静静地读。我的成就感就在这一刻被释放到最大。我和他互相看着,他的手指轻轻划过每一个跳跃在我周身的文字,细腻,绵长。我知道,他是在用心解读着我的每一桩心事。没有秘密被看穿的尴尬,只有觅到知音的欢欣。看着他眉头紧锁,我知道这是他读不懂我的心事而苦恼;看着他嘴角微扬,我知道这是他参透了我的内心而欣喜。他仔细地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次重新阅读,他都会惊喜地发现之前不曾察觉的奥秘。在他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中,我把自己的内涵也挥洒得淋漓精致。我享受着被他欣赏的日子,直到他再也无法拿起我。
这段文字对“深阅读”的素材进行加工提炼,从“我(古书)”的角度行文,很有打动读者的力量。因为第一人称“我”能给读者一种真实感、亲切感和独特感。典型的素材,使用的频率比较高,最容易以老面孔出现,这就要对素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提炼。别人直接引用,你间
接引用;别人用第三人称,你用第一人称;别人顺叙,你插叙;别人直录,你虚构。在角度的变换中,就能看出作者创造性思考的痕迹。
作文时,素材往往不能完全照搬,需要根据行文的需要,对素材进行合理的压缩,把素材和文章中心最吻合的部分保留下来,其余的删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底”通“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段文字,就是压缩了司马迁《报任安书》里的文字,经常被用来佐证“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等观点。
“仲卿,你看这湖水,清灵透彻,清清淡淡,却能幸福地与这巨石相守相伴。我总觉得有些不安,总觉得自己像那远处飘摇的蒲苇,没有依靠,孤孤单单。我是一个平凡人家的孩子,你选择我,难道不后悔吗?”兰芝抬起头看着仲卿,她的双眸如同这湖水一样,深邃中泛着一丝光芒。 这是一学生《魂断定情湖》片段,通过合理的想象和联想,通过对话、神态、语言描写,虚构了兰芝的素材,使她的形象更丰满更美丽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