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建设和完善三峡区域物流体系的思考

时间:2024-11-11 14:02:09
建设和完善三峡区域物流体系的思考

建设和完善三峡区域物流体系的思考

宜昌是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国家战略地位,使得宜昌具备了创新产业布局的发展模式,宜昌应强化物流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地位,系统性谋划城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和国家南北向交通大动脉建设带来的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辐射和经济要素聚集优势,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国内产业布局调整与重构等国家战略,加速构建和完善三峡区域物流体系,着力提升宜昌市物流业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宜昌市在全国的综合竞争力,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国家经济双循环,提供物流主通道和关键物流节点的作用。

一、宜昌市物流业发展现状

(一)物流发展基本情况

1.物流产业规模和地位不断提升。

2019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 9707亿元,同比增长 14.44%, 完成总货运量17714.41万吨,完成货运周转量582.37亿吨公里。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627.8亿元,占 GDP 比率为 14.08%,低于全国 0.62 个百分点,节约物流成本27.66亿元。2019年物流业增加值 430.14亿元,占全市 GDP 比重为9.64%,占服务业比重为21.61%。物流产业在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为宜昌营造了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环境,为产业规模扩张和产品辐射范围扩大奠定了基础。

2.港口及航运物流优势突出。

宜昌作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是长江经济带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也是长江黄金水道最关键的环节——三峡大坝所在地。宜昌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开行了至沿江主要城市的集装箱班轮,2019年宜昌市港口吞吐量8000万吨,增速为16.49%;集装箱吞吐量17.52万标箱,增速为15.33%。稳居湖北省第二位。宜昌枢纽选址正是依托白洋港和茅坪港两大港口后方的物流园区,通过发挥航运优势提升宜昌物流辐射能级。目前,以白洋港为中心建设的宜昌市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基础设施项目由世界银行贷款资助,为世界银行在亚太地区首个以大型物流园区为主的重点贷款支持项目,也是宜昌对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关键节点项目。

3.新的物流业态不断丰富。

依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宜昌多式联运业务特色鲜明,以白洋港和茅坪港为主体的长江三峡枢纽“大分流、小转运”水铁公多式联运获得入国家第三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以云池港、枝城港为主体的宜昌“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畅通长江黄金水道”集装箱铁水公联运申报了湖北省级示范工程。汽车滚装公水联运、辐射西南地区的铁水联运发展势头良好。国际物流快速增长,三峡保税物流中心(B 型)2019年监管货值18.21亿元,已连续3年保持全省领先,已开行“宜汉欧”、宜昌至钦州(至马来西亚古当港)等铁路集装箱班列。新物流业态发展与宜昌枢纽形成了良好的业务协同,有助于加快完善服务功能。依托现代物流的供应链一体化运作日益成熟,临港产业快速发展,综合服务能力和辐射水平不断提升。

4.物流市场环境不断改善。

宜昌市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成立宜昌市物流业发展中心,负责统筹全市物流业发展规划、制定全市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协调解决物流业发展重大事宜。并先后出台了《进一步推进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针对多式联运、内河集装箱运输、三峡翻坝运输出台了资金等扶持政策,为港口物流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在此基础上,2020年针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又推出了六大措施,为物流及其它产业复工复产提供了重要保障。

5.区域物流需求快速增长。

宜昌三峡大坝是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战略节点。三峡大坝过坝货运量于2019年创纪录达到1.44 亿吨,远超1亿吨的设计能力。由于三峡过坝时间较长,大量高附加值产品过坝运输需求受到抑制,重庆、武汉等长江沿线重要港口发展也受到明显影响。三峡枢纽对长江航运瓶颈“肠梗阻”制约日趋凸显,亟需着眼宜昌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局解决问题。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实施,也将为宜昌带来旺盛且持续增长的通过、中转和原生物流需求,加快建设宜昌枢纽战略意义和经济社会价值巨大。

(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初步形成“两片一线”物流布局。

目前,宜昌已初步形成“两片一线”物流产业布局,即沿长江布局全市物流主轴线,主城区以火车东站、新高铁北站、三峡机场、云池深水港、白洋深水港为城东一片,以点军火车南站周边为城南一片,组成大物流两片布局。宜昌主要由5个物流园区和1个保税物流中心支撑形成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以白洋园区、秭归园区、枝城港物流园区、枝江三宁物流园区等为代表的港口服务型物流园区,均具备大规模开展港口物流业务运作基础和能力。以三峡物流园为代表的商贸型物流园区已经对鄂西地区形成了较强的辐射作用,三峡保税物流中心等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宜昌还分布着一些专业物流中心,如爱奔物流中心、宜昌东站物流中心、当阳大有物流中心等。同时,宜昌正在申报和打造全国冷链物流基地。

2.物流设施运营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宜昌已建成一批具有较大业务规模的物流园区,白洋园区、秭归园区扼守三峡大坝坝下坝上物流咽喉,因满足翻坝运输组织而建,分别承担向长江中下游和上游辐射联动功能,港口设施能力和集疏运条件优越,已形成较大的多式联运物流业务规模,较好地支撑了坝上坝下联动。为进一步提升三峡大坝坝上坝下中转分流、翻坝运输能力,选择白洋园区和秭归园区承载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将发挥更好作用,全面促进物流降本增效。

二、物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宜昌物流发展速度较快,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流服务理念与高质量发展不匹配。物流不仅仅是简单地送货上门,而是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到终点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包括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各方面形成的全供应链。物流活动的本质是服务,但是部分从业人员服务理念停留在单纯地满足客户需求,把物流服务的各个环节如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等,看成是各自独立的物流活动,还没有形成物流一体化概念,导致仅仅关注价格而忽视了“供应链”所能带来的总成本降低的优势。随着物流市场竞争加剧,物流行业应该形成“集成物流服务”和“高质量物流服务”的理念,即在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同时将物流服务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并同客户结成战略伙伴关系。

(二)物流基础设施与物流发展不匹配。目前,宜昌市具有物流企业约1500余家,基本属于多、小、散、弱类型,还没有一家全国龙头物流企业在本地设立总部或分部,行业集中度较低。全市虽然已形成市-县-乡-村四级物流网 ……此处隐藏1014个字……

扩建三峡机场,重点推进飞行区站坪扩建工程,增加机场通行能力;加密国内航线,拓展国际航线,实现航线覆盖国内主要省会城市、重要旅游城市以及周边国家;以机场为基础落实航空物流园建设。将飞行区等级提升至4E级,将三峡机场打造成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支线机场。同时布局和加快推进通用航空建设。

5.推进成品油管道建设,保障油品运输安全运输。

为适应油品运输需求,避免油船在闸室待闸期间存在火灾、爆炸等危险事故的安全隐患,重点实施南岸茅坪至红花套成品油管道工程,提高油品的过坝效率,建成“茅坪港区—成品油管道—红花套港区”的管水联运体系。

(二)加快物流组织现代化

以企业管理和技术的智慧化为建设基础,打造智慧物流运输配送体系,促进物流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构建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最终全面推进宜昌市物流智慧化建设。

1.建设智慧物流园。

以云池、白洋、秭归、枝城港口物流园等重点物流园区作为智慧物流产业基地,推广智慧物流软件、技术、装备、体系创新,实现园区企业数据监控和物流流程监控,实现园区各个功能区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园区的智慧化作为载体,孵化智慧物流企业,推动物流产业公共管理和服务智能化。

2.推进智慧港口建设。

根据宜昌市“以港兴城”战略,加快宜昌市级国有港口的智慧化进程。规范港口物流企业管理环节、层次和流程,统一规范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流向。加快建设港口信息平台和电子商务系统,达成信息流、商务流和资金流的交换。加快推进港口企业数据共享、单证统一、报表自动化等现代化技术。构建港口管理信息系统,落实货物运输信息发布、业务洽谈、交易合同、货物运输、跟踪监控和配送服务等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3.提升物流企业管理水平。

以宜昌港务集团等综合物流企业作为重点对象,推动物流企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低端走向智慧。实现物流作业过程的可视、可控和互联互通。创新物流运营模式、供应链物流运作模式,鼓励物流企业渗透到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等供应链各个节点中。

4.打造智慧物流运输配送体系。

鼓励发展自动化物流仓储中心,支持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将订单运营、分拣加工、客户服务等功能进行整合,建立智慧化仓储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分拨效率,促进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货物信息的精准对接,加强人员、货源、车源和物流服务信息的有效匹配,建立科学有序的智慧化物流分拨调配系统。支持物流、电子商务等企业和专业化末端配送企业进行多方合作,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末端配送资源,实现末端物流配送的专业化、统一化,构建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末端物流配送体系。

5.加快提升物流服务组织化水平。

强化物流要素高质量聚集,推进“一城一港一主体”、临港工业、国际贸易、大宗商品交易等产业联动发展。按照现代供应链、产业链运作特征,建设集中采购、区域分拨、城市配送、仓配一体、供应链金融等全物流要素集成、商贸联动发展的枢纽经济集聚区,强化枢纽要素聚集辐射能力,带动相关产业聚集发展。加强宜昌枢纽与沿江国际航运中心及沿海战略港口的联动发展,结合保税物流园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平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航运服务业,提升航运要素集聚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三、加快物流服务的现代化

1.构建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

以宜昌市三峡物流信息中心作为基础,进行功能拓展,实现以货运、供需、在线跟踪、政策法规、投资项目查询为主的公共信息查询功能。初步形成以网上报关、联网核查与监管、电子退税、车辆身份核查、网上年检、网上审批核准等为主要内容的电子政务功能。基本建成以网上物流签单、网上订舱与拼箱、网上分拨与配载、网上仓单交易、网上结算等为主的电子商务功能。全面建成覆盖宜昌三峡区域枢纽运输体系的物流信息平台。

2.推动与沿江产业集群融合发展。

围绕市级、省级国有港口枢纽,创新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加快宜昌港口枢纽与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商贸、特色农业、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配套的专业化、现代化物流体系建设,为相关产业集群提供采购、仓储、配送、运输、商贸等一体化物流及延伸服务,形成物流和优势产业联动发展格局,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

3.加快融入国家物流枢纽联盟。

2020年初首批23个国家物流枢纽运营企业成立了“国家物流枢纽联盟”,宜昌要加快融入国家物流枢纽联盟,以物流服务串接国际产业分工协作,以枢纽密切与全球重要物流枢纽、能源与原材料产地、制造业基地、贸易中心等合作,加快融合“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销售”的国际物流服务网络。在宜昌已经开通运行的5条南北国际物流通道的基础上,强化与武汉、重庆等地中欧班列融合发展,创新流通方式,提升运行效率,打造长江中上游开放高地和面向全球的区域物流中心。同时,把握沿江产业转移和国内消费升级趋势,围绕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提升,创新宜昌枢纽与现代金融、现代信息等融合联动方式,拓展完善国家物流枢纽口岸、金融、保险、信息、交易等综合服务功能,吸引大型国际物流企业、国际货运代理、干线运输平台型物流企业以及互联网创意创新创业企业等总部入驻。

4.加快推进多式联运发展。

湖北作为交通强国试点,将在对接“一带一路”、湖北“五纵四横”综合运输通道,2年内建成武汉阳逻港、白洋港等8个以上多式联运枢纽,形成湖北至我国中西部、欧洲、东盟等地6条以上多式联运线路,初步确立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地位;5年内形成铁水、公铁、陆空、空铁联运等多种形式的多式联运体系,网络覆盖欧洲、中亚、日韩、东盟、南美、北美等地区,形成服务全球的多式联运大数据中心和供应链组织中心。多式联运量年均增长15%以上。宜昌应抓住此机遇,打造宜昌中转中心,将宜昌通道港打造为始发港、中转港,积极利用5条成熟南北国际物流通道,“北粮南运西进”“粮肥互换”“磷叶对流”“美豆大分流”等多条多式联运线路,集聚各地货物中转至全国各地以及欧洲各国。

5.加快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强与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的支持,形成战略合作。争取在主通道方面,将重庆至怀化、柳州至北部湾的出海口通路,从怀化延伸至枝城;枢纽建设方面,发挥宜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的作用,建设宜昌通道物流运营组织分中心。

6.加快推进物流资源整合。

一是尽快解决市属港口物流资产经营权与产权分离问题,形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集约高效的港口物流经营管理体系,同时定位各港区功能,实现港区联动和差异化发展;二是加大对重要港口、物流园区的铁路、公路集疏运设施建设投入,为公转铁、公转水运输结构调整提供基础支撑,实现无缝对接;三是规划布局白洋保税港区,将白洋港区、物流园区及沙湾编组站纳入保税港区,并将铁路口岸、国际陆港规划定位在沙湾编组站,充分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功能优势;四是加快申报建设进境粮食、果蔬、肉类、药品、整车等专业口岸资质,大力发展口岸物流;五是对标同等城市,进一步加大始发班轮、翻坝转运、多式联运、中欧班列等政策支持力度,培育物流产业做大做强。

《建设和完善三峡区域物流体系的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