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恶童日记观后感(汇总8篇)

时间:2025-03-02 08:54:19
恶童日记观后感(汇总8篇)

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8篇《恶童日记观后感》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到更多与《恶童日记观后感》相关的范文。

篇一:恶童日记观后感

《恶童日记》是匈牙利作家雅歌塔·克里斯多夫在1981—1991年所作的三部曲。

分别是《恶童日记》(1986)《二人证据》(1988)《第三谎言》(1991)。很久以前曾读过第一部,印象还是很深,作家雅歌塔以其独特的简单、冰冷、不带任何感情的语言,精准表达出两个孩童用顽强的毅力和无畏的精神和面对现实的残酷困境的冷酷态度。

作家雅歌塔是从自己孩子的习作本取得灵感的,她发现12岁女儿写作业用的简单句式、结构很适合用来表现她的小说主题。这种手法后来成了读者与评论家讨论的重心,甚至被视为小说写作的经典范例。她用两个小孩的童稚言语,勾勒出在战争中被腐蚀的变异的孩童纯真的世界。阅读小说时,感觉更像是穿越噩梦的一次惊险之旅,让人在深受震动之余,久久不能忘怀。

如今,第一部被拍成了电影,搬上了银幕。当然要一睹为快。看得出,电影拍的非常用心,非常努力地贴近原著,最大限度上的还原了原著的精髓。精心选取的场景,两个“恶童”的扮演者,服饰,影片的色调,都是经过了精心刻意的营造。

其实,无论当时看小说和现如今看电影,我都不觉得这对双胞胎有“恶”的因素,甚至,还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善的一面。他们“恶”,是因为当时恶劣严酷的环境造成的,战争,离乱,贫穷,缺少父母的爱,两个原本纯真的孩子被母亲带到乡间,投靠他们的外婆。

这位“外婆”粗鄙,肮脏、吝啬、凶恶,小气,外婆把“小杂种”天天挂在嘴上,对他们呼来喝去,让他们干重活脏话,两兄弟在每天打打骂骂,干的多吃的少的困苦的的环境中捱着一天又一天,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坚强更经得起考验,两人每天以互相殴打对方、绝食等各种方式锻炼生存本领。他们练习心灵之痛,是因为外婆和别人经常辱骂他们,他们希望能“快快适应这些辱骂和伤人的字眼”。同样地,通过这种练习,他们以“适应环境”的、理性的名义,把感情降至最低限度。至于那些“温柔的话语”,对于母爱的回忆,他们则“不断地重复这些话,让这些字眼逐渐丧失它们的意义”。同时,他们将每天发生的事情仔细记载在一本大笔记本中,那些他们所经历的,他们内心深处的仇恨和忧伤,统统倾吐发泻在每天的日记中。

战争的残酷,让人性变异,变得扭曲,丑陋,贪婪。在乡下外婆间的这段时间里,他们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人:邻居长着兔唇的丑陋女孩,为了换取一天吃的,可以去偷去抢,甚至不惜和神父做性交易;有同性恋倾向的纳粹军官对他们不怀好意;生性风流浪荡的女仆对他们的勾引,当然还有暴虐的外婆。在这样严酷的生存环境中,两兄弟从震惊到害怕,慢慢地适应了。恶童们是早熟的,残酷的生活教会他们近乎本能、不惜一切地保护自己。

电影的色调刻意的偏冷,外景的暗绿,屋内的暗棕,阴郁,灰蒙蒙的,像蒙着一层雾。两兄弟的脸一直是脏兮兮的,头发乱糟糟,但一双眼睛却异常炯炯有神,还有倔强地抿着的嘴角,象征他们对抗生活,对抗环境的毅力和不服输。日子一天又一天过去,他们也在磨练中成长了,变得坚强,不易摧毁,甚至和巫婆一样的外婆建立了感情,以至他们的找了新老公的妈妈回来找他们,要带他们走,他们都不愿意,两个孩子紧紧地依偎着胖胖的外婆,妈妈哭着过来拉他们,他们都不愿离开外婆的家,最后妈妈和怀中的婴儿(她和新欢所生)不幸被炸弹炸死,就死在两兄弟和外婆的面前。

他们只是震惊了一小下,然后平静地把他们的妈妈给埋了,没有流下一滴眼泪。导演处理这几段情节时,都展现的非常犀利,比如那突然爆炸而冲天的火花,孩子们惊恐的脸,肥腻的外婆的笨拙的身体,不遗余力的展现出来战争的无情,扭曲异化了人性,两兄弟也变得冷漠无情,甚至后来,他们的父亲回来找他们,他们也毫无激动开心的表现,视父亲如同陌生人,直至让父亲做人肉铺垫,用父亲被埋伏的炸弹炸死,为自己铺开逃亡的道路。这已经是到这部影片(也是书的)结尾了,兄弟两各奔东西,挥手告别,第一部曲结束。没有任何的煽情的配乐,反而更有力度,压抑到底。

想来,他们威胁邮差,去杂货店偷窃;他们勒索神父,把捡来的子弹混入柴火杀死女仆;在故事最后,他们甚至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但其实他们的“恶”都是有据可查,有理可依:也算是另一种形式上的以暴制暴,以这样的方式回应残酷的对待他们的外部世界:他们威胁邮差,是因为邮差藏匿了他们母亲寄来的信和钱;他们勒索神父,是因为神父和小兔子间的性丑闻;他们杀死女仆,只因为女仆用面包调戏了饥饿的士兵;他们害死父亲,是因为只有这样他们中的一人才可能通过边界——他们自身却在一种“以恶制恶”的逻辑里,嬗变为一种戴着“理性”面具的、更强大更有欺骗性的“恶”。这几段的表现,有的很具体,比如女仆被烘炉炸死的场面,过程表现的非常具体,开始还兴高采烈的女仆,用火柴点燃暖炉后,“叭”!一声非常巨大的声响,火花四射,屏幕上一片白花花,坐在位置上也不由得给震跳了起来,处理地非常的突然,冲击力很强;但兔唇女孩被纳粹轮暴的场面完全没有展现,而是通过她赤身裸体奄奄一息地躺在家里床上的画面,通过她母亲口中的一句话而一笔带过,但冲击力依然不小。

的确,是战争年代的大环境把理性“恶”意推到了极致。看完电影后很压抑,一如当年看施隆多夫的《铁皮鼓》、哈内克的《白丝带》,都是这样类似的题材,战争的残酷,是如何扭曲人心,把一个个原本应该在这个年纪天真纯洁孩童嬗变成为一个个没有人性的怪异小恶魔。神父的一席话意味深长:“他们只是这个糟透了的世界里迷失的羔羊,他们是不幸的,是可怜的,他们都是我们这个堕落时代的受害者。”

孩子,这一切都不是你的错。

篇二:恶童日记观后感

《恶童日记》描写的是在一次战争后双胞胎兄弟两人被母亲送到外婆家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在第一部中,作者还尚未给两个主角起名字。

双胞胎兄弟的外婆曾经用毒药毒死了自己的丈夫,文中描述则用:外面都流传着外婆毒死自己丈夫的事情。(这让我想起别人讲的写作技巧—他人视角。所谓这个人很好,不要“我”来叙述,而由别人叙述,“我”来转述。)外婆天天骂双胞胎兄弟”狗崽子“之类的东西,对两人不加管束,进而促发了后来的故事进程。

双胞胎兄弟为了在挨外婆打时可以忍受皮肉之苦,学着自虐,像是互相殴打;为了忍受饥饿,则模仿苦行僧来使自己饥肠辘辘,他们还去行乞,但把得之不易的食物和水果再扔掉。当然他们的生活还不至于太无聊,他们认识了一个外号称作”小兔子“的女孩,小兔子为了换取食物,在神父那里忍受了很多猥亵,成人世界过早的介入小兔子的生活,使她性早熟,把自己的身体换做交易的介质,后来小兔子就死了。“性”在这篇小说里隐晦而多量,像是女仆和传令兵的的情事和表姐和她男朋友的情事被双胞胎兄弟偷窥,女仆对双胞胎兄弟的猥亵······,似乎是战争让“性”变得随机和任性,每个人都把握时机参与了进来。双胞胎兄弟还去偷窃,体会牢狱之灾。

< ……此处隐藏4644个字……希望,天使和魔鬼……我们都是在这种痛和反复中学会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模式。 我看到了所有把日子过得乱七八糟的人都带有深重的童年阴影,我知道每个人都是强忍着绝望在争取活得万紫千红。我知道这种书不过是掀开了世界的一角,它告诉你,所有的人类都是一样的,大家一样好,一样坏 ,一样痛。不知道这算是绝望还是安慰。我知道心理医生也有抱着患者痛哭的时候,他们到了最后也只有一句话:孩子,这一切都不是你的错。

篇五:《恶童日记》读后感

《恶童日记》描述的是战争期间,双胞胎被母亲送到乡下外婆家,从此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所谓恶童,自然是指两个孩子的行为举止不太合常理,他们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记录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战争,不一样的生活。

和平年代,孩子们尽情享受他们美好的童年。童年的时光尤其美好,真的是无忧无虑的年代。不用担心吃不饱穿不暖,更不用担心有一天周围的人会突然离我们而去。而故事中的双胞胎不同,他们以及周围的人都随时随地处在战争的阴影下,谁也说不准死亡会在哪一天来临。当然,恶童就是恶童,生活方式也与别人与众不同,他们似乎把外婆的园子当成自己肆意而为的小天地,这是战争期间,他们只能自己想办法养活自己。母亲把他们丢给外婆,外婆又不待见他们,但两个孩子似乎不以为意,仍然在战争的阴影下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因为沉重而沉重,而是因为轻松而沉重。最让人沉思的不是绝境中的.痛苦,而是绝境中的微笑。只有当事情变得不合常理之后,我们才会真正去思考事情为什么不合常理。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这种观点似乎也可以在《恶童日记》中得到部分印证。无论是执着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都不能否认,《恶童日记》中的两个孩子,他们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因为战争,他们大多数都在自我教育,所以人性中的善恶两面同时滋生;又因为他们总得与人交往,所以人性中恶的一面得到了抑制。与其说他们是恶童,不如说那个世界是恶世,透过孩子的眼光,反倒能看出别样的真实。

篇六:电影恶童日记观后感

在被诬陷为小偷挨打挨骂后,他们决定互相打骂来锻炼自己的身体,能够不流眼泪的忍受所有皮肤痛苦。

在追兔唇女的时候知道了有不偷窃活不下去的人,所以他们学会了偷窃,他们也了解到要不怕任何事才能活下去。他们练习直面心中恐惧,联系失明失聪。

他们看到因为饿死士兵时,害怕像士兵一样死去,所以练习挨饿挨冻。

记住母亲信上温柔语言很沉重伤人,他们不想再受到伤害,所以烧了信,忘了信上的语言。

他们不喜欢杀戮,但是他们得习惯杀戮,直面杀戮。

在杀死女佣被抓时,他们意识到他们害怕分开。他们才直接面对分开,和父母分开,和外婆分开,和朋友分开,两兄弟分开。

他们直面了他们能遇到的所有恐惧,没有选择逃避。

最后的弑父情节,就是他们的成人礼。

篇七:电影恶童日记观后感

很久以前,看到这本书名,“恶”与“童”的结合让人嘴角泛起不安的笑意,“日记”又是多么刺激的字眼,让人想当个窥探的窃贼。想不到,书还没看,却偶然遇到了电影版,改编自匈牙利作家雅歌塔·克里斯多夫的长篇处女作《恶童日记》。

一对双胞胎男孩,在战争中被父母“抛弃”,寄居在乡下外婆家,那是一个让人看了会吓哭的老女人,狰狞的长相,庞大的身躯,凶恶的行为,但在这对男童与外婆的对峙中,反倒一天天暖化了。然而,一切不能改变战争带来的可怕硝烟,在经历了抓小偷被人痛打之后,他们互相殴打以学会忍受疼痛;在得知小兔子母亲又聋又瞎后,他们蒙眼塞耳以习惯未知的恐惧;在目睹了森林里逃兵饿死之后,他们绝食四天以忍受饥饿……战争磨灭了童真,甚至人性,他们以各种方式锻炼生存本领,可在这样的成长中,难保他们不会成为下一拨法西斯吗?每一天的生活都被他们图文并茂地写进日记本中,甚至一片叶、一张照片、一只蟑螂都有一块属于它的位置。这本日记可以保存到电影博物馆,不应只是一个道具,我好奇,它现在身在何处?

在许多个重要的电影场景中,镜头都拍下了双胞胎紧紧牵手的画面,我以为他们会生死不离。但影片结尾,他们以牺牲自己的父亲来达到兄弟分开的目的。这么残忍的事情其实在不稳定的战争中似乎也不足为奇,父亲可以是养育之恩,但也可以只是一个身份,一个叫父亲的陌生人。对于最终兄弟俩的分开,而且有可能是永世分离,对于他们这么突然的决定,我想是为了在残酷的世界中生存下来,他们必须练习独立存活,抛弃亲情和依赖,让自己在这个世界里活下去的唯一方法是把自己变得比这个世界更加冷酷无情。其实,在这部电影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个无奈的母亲,一个无奈的父亲,还有一个无奈的老人……

人,性本善。

篇八:电影恶童日记观后感

现在是23:05分,我看完了《恶童日记》 它是我看过的最残忍的最冷冽的电影之一 电影讲述的是战争背景下一对双胞胎的见习。在外婆家躲避战争,在那个小镇,他们真正学习的东西。他们将一切一切都记录在日记中,那是一家团聚时父亲给他们的。 他们听母亲的话,不放弃看书学习文字朗诵记忆,但同时他们为了忍受外婆的辱骂暴打镇上人的暴打,他们互相殴打辱骂对方,学习忍耐。 他们看过《十诫》,可还是知道这个世界无人不杀生,他们以昆虫练习,并将尸体排列。 他们害怕自己像逃兵那样被饿死,练习绝食。 他们得知邻居家女儿为了一口食物不惜被牧师性骚扰,他们敲诈了牧师。 他们知道要冷漠残酷,将母亲寄来的信件全部烧掉,逼自己忘掉那些温情的话语。 学习到的东西有了用途。 他们以为给他洗澡食物的女仆是个好人,实际上她只是利用他们的身体满足自己的欲望。她甚至揭发害死了好心的鞋匠。双胞胎最终使得女仆被炸死。 邻居家的女儿甘愿被苏联红军强奸,最后死于此,邻居那个又聋又哑的女人根本不聋不哑只是装疯卖傻躲避战争,在她的征求下,双胞胎放火烧了他们。 母亲回来了,带着他们同母异父的妹妹,可母亲早已不是当年的样子,他们不愿跟现在的母亲的走,纠缠之际,母亲与妹妹被落下的雷炸死。 外婆连夜埋了她们,也导致自己年迈的身体中风,她嘱托双胞胎在她下次中风时给她在牛奶里放老鼠药,她想死的体面。双胞胎为她净身,下葬。 电影在这样的故事中一帧一帧的放着,色调从一而终的阴沉压的人难受,终于到了结局。 父亲来找他们,他被拘禁多年,想带双胞胎走,远离这里。他宁愿死也不愿待在这里。可是出了边界是一大片雷区,过了雷区才算过了这里。双胞胎答应带他去,夜里双胞胎也有了自己的决定。 大早上,他们在树林一旁看着父亲的行动,不出所料,父亲踩雷被炸死了。他们昨晚想的是对的。 他们知道课程还没结束,他们要学会最后一课 他们观察分析了很久,认定雷区只要迈开第一大步,接下来就没有危险,所以父亲只是他们的垫背,他们需要垫背。双胞胎其一踩着父亲的身体,迈开这步。 两人向着不同的方向奔跑。 这是他们要学会的最后一课,分开。 这是一部胜于恐怖片的电影,它真正令人恐怖的在人心,在世道,在战争。电影以双胞胎的口吻,以日记体的形式展开,各种残酷暴力无情统统扑面而来,双胞胎与各色人的相处关系都令人玩味深思。 怎么说呢,尤其当我听说电影根据小说改编,小说中有作者亲身事实的影子,我忽然心就一揪。 我要去看看恶童三部曲了。

《恶童日记观后感(汇总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