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务虚笔记》读后感精彩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务虚笔记读后感 篇一写在前面:其实我们走过的每一条路,都走不出“生命”这一集合。就像我读史铁生的书,发现总有一两百人在我之前勾画批注,写下自己的想法。
正文:如果说《务虚笔记》是篇小说,那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文字。
但如果说《务虚笔记》是散文,那他拍散的不是文字,而是我们人生的沙砾。
《务虚笔记》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你很难用传统、刻板的文学观念审视它,因为它符合小说的基本要素——虚构,却同时被赋予诗的灵性,更有跨越残缺身体,放眼人生一世的哲思。在史铁生提笔伏案的“写作之夜”,一个个人从或相似或相反的轨迹中走出,他们相爱、分手,降生于人世又长眠于人世。他们没有具体的名字,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字母——画家Z、医生F……他们或深爱,或被深爱着女教师O、导演N……在爱情与人生的道路上,引申出更多枝节,以彼此碰撞的心魂,串联这本《务虚笔记》。
当小男孩与小女孩第一次在夕阳下手牵手,第一次在书房感受心灵悸动,窗外总会飞过一只白鸟,随着他们年轻的心跳一上一下挥舞双翼。但命运却总残破,初恋被摧毁于深夜,或是家庭阻隔,或是心魂的分离,纯情的男生欲哭无泪,一夜白头。那白鸟便飞向南方,因为“所有美好的女孩都来自南方”,南方不再为受伤的心灵做辩护,俨然成了梦想。白鸟飞过房屋,另一男孩却只看到纯白的羽毛,在孤寂寒冷、阴晦暗淡的窗边翻飞,徘徊。出身贫寒的他不会想到,自己将用手中画笔,终其一生绘出那洁白与寒冷。
也许人生的每个举动,都在冥冥之中有了安排。待到那些心魂走向成年,从小孩走向“人”,阻碍他们的已不再是家庭,出身却伴随青年们的一生。出身不好,却敢于抗争的心魂在狱中走向对权力的痴迷,痴迷的青年却因乌托邦的梦想告别爱人。童年时失去父亲,这权力家的一生都在用官场武装自己,掩盖怦然跳动的、低自尊的生命。那从羽毛中感受寒冷的少年高度相似于政客,却发现自己追求一生的纯白不是爱情,而是……
欲望。《务虚笔记》探求的是爱情与欲望。诗人L迷恋每个女人,最终却被恋人抛弃。她们抛下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最爱你,你却不能最爱我们?”换言之,人是否平等?出身低贱,又被那段红色时代折磨的画家Z渴望权力,口口声声人生来不平等,英雄有权力主宰奴隶,妄图掩盖丧父创伤带来的自卑。O敞开心扉试图治愈Z,却一次次在对方的心房碰壁,失去了对爱情的判断,与对爱情的全部自由。于是O选择自杀,以心魂的黯淡告别无爱的世界。失去了爱的欲望,也意味着她失去了生命的欲望。L与恋人再碰面,却被“朋友”与家常的寒暄阻拦了心跳。医生F终其一生研究“人死后的另一个世界”,却在这个世界放不下他的初恋N。
为什么要有另一个世界?因为那里存放着我们的全部祝愿。一个个人从诞生起,便受制于家境、地界,被打上不同的标签,开启对新世界的探索。我们将人世的一切欢欣与苦难存放在心,在自由思想精心编著的梦中满足自己的渴望,在一层一层他人构建的现实中一步一步走人生的路。对自由的向往,驱动我们迈向祈愿。在祈愿中,我们心中的欲望得以被自己窥视,对未来的想象,换来了对生活的动力。医生F终其一生探求的,就是理想中的,残缺但圆满的爱情。
爱情起源于欲望,因而与现实不相匹配。F曾设想与N见面的场景。无论是对方看到他而选择避开,或者根本无视,都不会摧毁F心中的爱情。破坏的方式只有一种——N看到F并热烈地打招呼:“我们还是朋友!”说什么都好,可千万不要是朋友。在这个词下,柔弱的心魂被虚幻的心魂置于陌生的情境,一切想象就此崩塌,欲望再也无影踪。对N的思念,促使F写下一麻袋永不会被寄出的信。他明白,信件一旦寄出,想象就不可阻拦地滑向现实,滑向那个吞没一切祈愿的泥沼。到那时,再多的想象,也只是现实镣铐上干瘪的延伸。起源于现实的爱,却离不开想象,因而才叫欲望,而非“过去”。
过去的一切也就这样摧垮史铁生的身体。在这一点上,我和史老很像。一个是身体的残疾,一个是心灵的荒芜。他的身体桎梏于轮椅,心灵的通达却经由文字,飞向朝阳。《病隙碎笔》开始,史老的文字总是教导人们寻找神性,但他的词汇与句子乃至文章,往往传达出相反的观念。神性从何而来?从人的祈愿中萌芽,成长为信仰,因而神本就是人性的集合,代表现实中不曾存在的真善美。无论你特立独行,抑或随波逐流,你都在“人”这个名词的集合之下。因而你一生的追求,都是人类与生俱来或个性或共性的集合。“我”是独特的音符,无数个“我”汇成“人”,“人”精神之抽象,便为真善美,便为神性。
因而心灵荒芜的我虽被束缚,却用身体感受人世的一切美好,探索一切新奇。这是我的欲望,也是千千万万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欲望。我们管它叫“爱”,对人间的爱,对生命的爱。
务虚笔记读后感 篇二我喜欢史铁生先生的小说、散文,他的小说与散文总带给人一些思考。“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我与地坛》,这样的哲语常常在文中出现。史铁生先生年轻时和一般的年轻人一样,充满活力。那个时代上山下乡,年轻人都怀揣着梦想,广大天地,大有可为。于是知青从城市奔赴农村,奔赴山林,草原。天南海北,一群群知识分子就像蒲公英的种子,洒向全国各地。
史铁生先生后来病了,只能坐在轮椅上。自此天南海北,广阔的祖国大地,壮丽山河都离他很远,很远……史铁生先生一度以为这个世界遗弃了他,但是他想不通为什么。在生活中,在生死抉择中他开始思考想不通的问题。后来他从绝望中清醒,在母爱中新生。开始创作散文与小说,在文中写母爱,写自我的转变。
这本小说写了几个人,每个人的出生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在成长过程中因某些抉择相同时而相似,又因抉择不同而导致最终的命运不一样,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
这些人的人生脉络因为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选择而交叉在一起,不同的选择预示着不同的追求,进而指引着不同的人生。鲜明的人物形象各自有各自的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他们人生中最不可磨灭的印象。故事有时候是一个人完整的一生,有时候只是某个人人生的某一部分。文中写男性与女性的情感萌芽,对男女之情的看法与执着造就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好似是从书外芸芸众生中选取的部分角色。作者以上帝视角推动着每个角色去寻找、演绎爱情,希望每个人物都能找到自己的归宿。诗人L捧着地图四处行游,只为寻找心中的爱人。导演N希望以拍电影的方式解构爱情。医生L一夜白发,此后一直研究人的大脑,希望能找到灵魂的存在。画家Z希冀画出梦中的那洁白的羽毛……所有这些行为都预示着各自的追求,以及最终的归宿。
跳出小说,看芸芸众生之所求。人从混沌中来,渐渐开启灵智摆脱本能的控制。见世间万物而生分别心,此后因万物有别而有所追求,就此造就形形 ……此处隐藏7093个字……的苦难,只关心多数同志们的“利益和欲望”。历史上再没什么比对“叛徒”更让人无可异议的事情了,我们感谢上天没有让我们落入敌人手中,我们只愿做一名同志,我们只愿做一名“憎恶叛徒,敬仰英雄”的同志。之所以创造出“叛徒”这个词,是因为作为多数人的同志们,畏惧自己陷入“那种绝望”,警醒那些落入敌营的人,不要说出秘密,不要殃及同志,要牺牲为我们敬仰的英雄,而不是活着成为使我们受到危险的可憎的叛徒;更暗示自己不要被敌人抓住,说到底还是指望“不想要被叛徒殃及”。
每每瞻仰英雄时,同志们会说“要是他没有死就好了,要是他没有死,我们定会推崇他,要是他没有死……”可事实是(每个同志都清楚),要是他们还活着,那他们只是成了“说出秘密而殃及我们的叛徒”,怎么会去推崇他们呢,更多的人还是在心里长吁一口气——“还好他们死了”。
从这点上来看,落入敌人手中的叛徒和英雄原来同病相怜,他们没有罪孽,他们也未曾怀疑过当初的信仰,英雄固然是可悲的,因为他纵有坚强的意志,也要逃不了一死。叛徒更应是可悲的,因为他在磨难中做出了最能享受“生的甘甜”的抉择,却无法在未来被平冤,他们只能去经历毫无希望可言的“漫长的弥望”。
他在地坛里,用这般揭开历史残酷真相却又无上真挚的文字,写成一份份邀请函,邀请我们进入他的心魂。他孤独了太久,他沉睡了太久,“当年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屡屡地有过怀疑: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他与地坛交流,地坛却只能以一片寂静回答他,让他觉得倒霉到了极点,但最终他还是想通了“乘物以游心”的道理,开始在他的精神世界里驰骋,积极地开拓他的生活,潜入精神的极地,探索人本困境的终极。
务虚笔记读后感 篇七《务虚笔记》以错综复杂的时间轴展开,宛如在立体空间内的无数线条,不停地交错、纵横,每个不同的生命都有不同的灵魂,但却似又有着类似的遭遇,正如书中所说那便是“人生道路上性格的小小差异有如一块小小的石头,在我们曾一度同行的路上把我们绊了一下,或是不知把我们中的谁给绊了一下,使我们的方向发生一点小小的偏离”。
唉,命运是如此弄人,在一条长廊上迫使你推开了一扇门,谁也不知道那里面是鲜花还是魔鬼,只是带着一丝好奇与后怕,轻轻转开把手,让外面的光亮静静流到门背后的黑暗中去,悄悄吞噬不为人知的神秘,不管是鲜花还是魔鬼总会展现在你的面前。
这,似乎就是作者独具匠心创造的一种谜一般的存在……
小说有极其浓重的史铁生味道,那个在轮椅上不停的思考的灵魂的味道,交错的故事,就像是破碎的镜子,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都能从镜子中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小说处处浸润着哲学的味道,爱与欲、生与死、光荣与耻辱、尊严与卑微;童年的影子、初时的生日、白色的大鸟、舒展的羽毛……在厅室层叠幽雅陌生的房子里,小小的'男孩怀揣着计谋开始他的男人生涯;在漫山遍野金黄耀眼的葵花中,小小的男孩欣赏着花朵随着山势漫流记住了向日葵的香味;在藏着一万本书的屋子里,小小的男孩随着幻想看到了亚瑟的归来……
关于这部小说的创作史铁生曾经说过:“世界上人很多,每个人的世界其实又很小,一个小小的世界大约只在务实之际有所相关,一旦务虚,便有可能老死难相理解。”所以故事的发生大概便也在史铁生的心魂之中,真实与虚幻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正如在《生日》中,在“我”没有感知过的世界对“我”来说完全就是虚无,但是“我”却真实地经历过了。复杂的人物就构成了一个轮回,似迷魂阵,却又似乎只是一个印象,情节中这些人物已不重要,但却真实地构成了这部小说。
真实与虚幻之间穿插着偶然与必然。生活中的偶然也许就是命运注定的必然。小说中充满了随时可能发生的偶然,史铁生对于偶然的顿悟来自于他二十一岁时那突如其来的残疾,正是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偶然在平淡的生活中构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九岁的小男孩在那个下午的层叠的屋子里,偶然推开了那扇门,推开了他与那个小女孩前世注定的爱情;推开了那扇门,看见了那个静静卷舒的羽毛,羽毛从此占据了他画布的一角;偶然中听到了那个关于“野孩子”的对话……如果男孩推开的是另一扇门而不是那扇门,那么也许是另外一个世界吧,两个世界有或许在轮回中永远都不会重叠,现在一切已无从对症。
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从来没到过的地方第一次去却又似曾相识的经历,这种不能仅仅用前世经历来迷信地解释,但却是潜意识里面对于一个情节的迷恋。《务虚笔记》中就用了这种大量的情景再现,同一个场景,如筒子楼、葵花地等,就像是一幕幕舞台剧的背景,上面换着不同的演员在演着同样的故事,故事中人物、背景已经不再重要,重点是他们一遍遍饰演的那个故事,错综中逃离不掉那个挥之不去的印象,逃离不掉那个一遍遍重复的轮回。
不同的风景,同一个故事却一遍遍被演绎,而背后又是一个个不同的人生。在命运无尽的轮回里,我们感慨,我们抱怨,我们欣慰,我们也在演绎着自己的故事。在轮回中,史铁生的小说终了,我们的故事任然未完待续……
务虚笔记读后感 篇八不得不说,读这样的作品是累人的,那些高密度和高浓度的心灵叩问,要一一跟随下来并不容易。不知道史铁生写这本书花了多久时间,也许是他之前的全部生命时间,而读者试图用短短几天的时间跟上全部细节,显然不太可能。至少我在读到后面的时候,有一些段落跳过未读,因为脑子已经转不动了。但这并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和好评。
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命运,与一颗敏感的心灵和聪慧的大脑相遇,必定会让那些属于生命本身的问题更加凸显,因为在这种条件下,它们更加不容无视,更加咄咄逼人。小时候读江姐的故事,读到敌人把竹签扎进她的十根手指,不敢想象那场面,更不敢想象如果换作自己会怎样,小小的孩子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我当不了江姐,受不了那样的严刑拷打。读过《务虚笔记》我才明白,小时候自己的情绪中还含有一种庆幸:幸好那不是我。还有很多庆幸:庆幸自己没有残疾,庆幸自己没有生在极度贫困的家庭,庆幸自己没有一个酒鬼父亲,庆幸自己不是罗密欧朱丽叶……庆幸自己绕开了所有那些不幸。但那样的不幸是存在的。每个人的具体境遇不同,境遇一旦变化,也许我们头脑中的大部分价值判断都要发生变化,至少会不再绝对。精神是强大的,但肉体是真切的;肉体是基本的,但精神不可泯灭。网上读到的一句话说,凡属人的事情,没有什么是仅仅身体性的,我深为赞同,但想补充一句,凡属人的事情,也没有什么是仅仅精神性的。这或许是我们的存在令我们永久困惑的原因,它永远都不是一道数学题,也永远都不是一幅解剖图。
《务虚笔记》的大部分主题,其实在《我与地坛》中就已经说过,并且说得很透彻。甚至那种千回百转的复调式的东西,在《我与地坛》中也已经初具雏形。在这个意义上,我不把《务虚笔记》看作是小说,它和《我与地坛》一样,是一个人的生命笔记。这份长长的笔记最终得出的结论,可以用史铁生自己的一句话概括:“人信以为真的东西,其实都不过是一个神话;人看透了那都是神话,就不会再对什么信以为真了;可是你活着你就得信一个什么东西是真的,你又得知道那不过是一个神话。”这是寒冷的,也是温暖的。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务虚笔记》读后感精彩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