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学习关于党史的一些知识,其中有一本书是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专门发下来的,即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里面汇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文稿共计40篇。最近,我读到该书第151页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其中他在谈到“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时,引用的“半条被子”的故事引起了我的共鸣。后来,我在网上搜索了这个故事。
故事讲的是:1934年11月,中央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后,来到湖南汝城县文明瑶族乡,卫生部、后勤部就驻扎在沙洲村。在老乡徐解秀家门就寄宿着3名女红军战士。不忍心看到战士们忍饥挨冻,徐解秀硬是把她们拽进家里住了起来。其实她家里的条件也是惨不忍睹的,缺衣少食,床上只有一条烂棉絮。几天后临分别时,女红军战士们决定把自己仅有的一条被子送给她。但老乡哪里肯收呢?于是,女红军战士们拿来一把剪刀,剪下一半硬塞给了她。并且跟她说,等革命胜利了再来看她,再送给她一条新被子。这个故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发现和报道。当年还曾发起过寻找3名女红军下落的行动。遗憾的是,直到1991年徐解秀老人去世,依然没有找到三名女红军的消息。去世前,她还反复叮嘱儿孙:“一定要跟共产党走,因为共产党是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分给你一半的好人。”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考察,第一个考察点就是沙洲村,而且首先看的就是“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从专题陈列馆到徐解秀后人朱小红家,总书记一路行来,一路感叹。“半条被子”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且建党百年我们始终不渝不忘,老百姓才把共产党看成是自家的党,正因为有了老百姓的支持,我们党才有了光荣历程、辉煌事业,我们要把红色基因一代一代传下去。
读完《半条被子》的故事后,我从三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是通过故事看“小与大”。“一滴水也能折射太阳的光辉。”事物的小处能照见真实,真理通常都蕴藏在简单之中。“半条被子”式的故事,事件虽小,但意义非凡。党的革命史上,类似的小故事不胜枚举。江西于都,当年中央红军出发时,为了在水深浪急的于都河上架设浮桥,当地群众拆下了自家的门板、床板送上前来,一位老大爷还把自己的寿材也送来了。解放战争时的淮海战役是老百姓“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渡江战役是半月内从人民群众那里征集到1万余只船得以渡江取得胜利的。我们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用“小米加步枪”换来的胜利。今天,从“民生无小事”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党始终坚持“大处着眼,小处落墨”。
二是通过故事看“言与行”。“言出必行”“行胜于言”。一个政党、一名干部到底是不是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口头说了不算,必须要看实际行动。纵观历史、放眼世界,政党多如牛毛。如果仅从他们提出的纲领、口号来看,能给人美好想象的有很多。但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能兑现诺言的有几个?而我们党却始终是言行一致、一以贯之的。当年红军在缺吃少穿、生死攸关的时候还想着老百姓的冷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我们的要求是一个也不能落下;现在又在实施的乡村振兴,为的是让老百姓全部都富起来。作为党员干部,我们首要的就是干字当头。对于那种“说得比唱得好听”的干部,组织和老百姓都是深恶痛绝的,如陕西省原分管扶贫工作的副省长冯新柱,对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不力、消极应付,台上要求下边怎么做,台下自己却“躲”起来,上任两年不选择自己的扶贫点,直到2017年被约谈后才选择咸阳市淳化县,案发前只过去扶贫点3次,当地干部对他的评价是每次是“来也匆匆,来也匆匆”,这样的“走马观看”式扶贫,能为老百姓办成事吗?今天,考核一级党委政府、考察任用一名干部,我们始终坚持看实际品行、实际能力、实际作为、实际业绩。
三是通过故事看“长与短”。察一时,更要看一世。一个政党、一名干部到底是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时(短期)做到了还不行,必须要一贯地(长期)做到。历史上,许多革命起初都是为了反对统治阶级的暴政,为人民群众谋解放、谋利益的。但革着革着就走了形、变了味。太平天国运动如此,国民大革命也如此。现实中,一些干部起初也是好干部,脚踏实地、呕心沥血地干出了一番实绩。但干着干着就变了初心、忘了使命。甚至开始践踏人民利益,最终沦为阶下囚,被钉上耻辱柱。整党整风,拨乱反正,我们党始终坚持自我革命,不断朝着正确方向前进、朝着理想彼岸靠近。“半条被子”的故事,从沙洲到陕北,从长征到抗战,从革命到建设,现在又从脱贫攻坚延续到乡村振兴,我们也必将把这种精神延续到建设全面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去。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