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国家监察》心得体会多篇

时间:2025-02-04 08:53:40
《国家监察》心得体会多篇

【编辑】《国家监察》心得体会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国家监察》心得体会篇1

近期,我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对监察机关的基本定位、监察范围、监察职责、监察权限、监察程序等基本内容进行了精心研读,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和把握。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了对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更新了思想观念,在政治理论、党性修养和综合能力上得到了全面提高。

一是认清形势,明确责任。党的__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显著成效,反腐斗争已呈压倒性态势,更得到了全国广大党员群众的坚决拥护,但是全面从严治党仍任重道远,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中央提出要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坚定不移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向纵深和基层发展,以党风政风带动民风社风的好转。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牢记使命,强化责任,自觉与中央高度一致,在全面从严治党坚守职责定位,带头执行党章党规党纪,坚持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是勤于学习,提高素质。面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形式、新任务、新要求,纪检工作者打铁还需自身硬,要不断丰富自身理论知识,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省、市、县各级纪委会议精神,熟练掌握各项规定制度,用理论武装好头脑,用理论来指导好实践工作,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驾驭工作的能力。同时,切实加强自身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严要求自己,做到自醒、自警、自律。清白做人,廉洁公道做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抵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

三是勇于担当,落细落早。纪检工作者要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平常监督立足于早,着眼于小,多做咬耳扯袖,红脸出汗的工作,发现苗头及时提醒,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在原则问题上,敢于动真碰硬,真正把制度立起来,严起来,执行到位,不断强化执政问责的震慑作用,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国家监察》心得体会篇2

这些天,反腐专题片《国家监察》开播,给我们播放了“1600平秦家大院”、“倒不尽的茅台酒”等案例,生动形象的给我们予以警示,我们要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而不是为自己谋利益,这些典型案例,形象的说明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我国的律法是不容违反的。作为纪检监察的我们,要始终牢记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廉洁自律,不该做是事情不能做,法律不容许的不能去碰,要严于律己,坚持原则。

作为一名基层纪检人员,更要把好关、站好岗,不光要严以律己,认清权责,还要明察秋毫,绝不手软。主要做到如下三点:

1.坚定理想信念宗旨,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纪检监察机关是政治机关,所处的特殊位置和承担的重要职责,决定了必须把对党忠诚作为工作的首要政治原则、队伍的首要政治本色、干部的首要政治品质。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忠诚于党,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2.从严从实强化自我监督,确保权力不被滥用。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范围扩大了,社会关注度更高了,这意味着纪检监察干部经受的考验也更加严峻。打铁的人首先要成为铁打的人。监督别人的同时,自身权力也要受到监督。作为纪检监察者,首先要强化自我监督,健全内控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同时自觉接受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做到权力受约束,用权不任性。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在内部机构的设置上,则坚持既相互衔接又相互制衡的原则,实现监督和调查部门分设、“前台”和“后台”分离,防止权力滥用。同时,认真落实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出台并严格执行集体决策、请示报告、涉案款物管理等规定,建立打听案情、过问案件、说情干预登记备案等制度,健全内控机制,形成严密的自我监督体系。

3.坚决防止内部腐化,对违法乱纪之人“零容忍”。 对反映纪检监察干部的问题线索认真核查,决不护短遮丑,对执纪违纪的坚决查处、失职失责的严肃问责,坚决清理门户,坚决防止squo;灯下黑squo;, 对执纪违纪、执法违法者从严查处,对履行监督责任不力者严肃问责并通报曝光。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反面教材作用,为广大纪检监察干部敲响警钟。要组织开展警示教育,编写警示材料,纪检监察干部传阅,深入反思、引以为戒。通过观看了警示教育专题片、剖析身边案例,进一步严明纪律底线、增强守纪意识。以人为戒,给自己打一针清醒剂。作为一名执纪办案人员,更要秉承squo;执纪者必先守纪,律人者必先律己squo;的道理。

《国家监察》心得体会篇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制度,对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难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紧盯关键少数,强化对中管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各地各部门党组织,纪委监委也在探索如何加强对关键少数,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

抓好纪检监察工作要敢于监督。监督是治理的重要方面,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障。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各地区、各部门着力补齐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在这个关键时刻,每个纪检干部要保持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要不折不扣的将这些优惠政策落实,把事情办好,层层的把责任落实下去,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权力监督,从苗头,倾向性问题抓起,早发现、早提醒、早处置,让党员干部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之中去工作生活。当前,反腐败斗争还没有取得彻底胜利,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纪检监察干部,特别是基层的纪检检察干部要时刻保持警惕,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紧盯不收敛不收手,突出重点;严查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清除党内政治隐患;防范“围猎”、查处甘于“被围猎”腐败分子;严格依规依纪依法精准的开展工作,这些都需要纪检检察官干部有斗争精神,保持敢于监督、敢于斗争的精神。

抓好纪检监察工作要善于监督。做好纪检监察工作不仅需要有足够的斗争精神,敢于监督,更要善于监督。做好纪检监察工作要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统一性的人和事作斗争,需要有足够的素质能力来支撑。日常监督工作中,各级纪检监察干部要加强自我提升,获得更多本领,在工作中寻找更好的监督方法,从源头开始监督,全过程监督,并做到抓少数重点。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全面提升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能力水平。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安全感。从敢于监督到善于监督,将纪检监察工作严格落实到底。

《国家监察》心得体会篇4

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的生计,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人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社会的公正公平、权益诉求、社会安全、生态环境、精神满足、幸福指数等等,同样也是民生的重要内容。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 ……此处隐藏1303个字……的主人翁意识,提高群众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一手抓实民生监督对象责任,使民生监督工作有的放矢。在扶贫领域,村支两委在民生项目(资金)的落实上,起着关键作用,加强基层民生监督,使民生监督日常化、生活化。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共同做出承诺自觉自愿接受民生监督组和群众的监督,自觉遵守监督。做出承诺,一是让民生监督组和群众掌握的监督对象,明白监督谁的问题;二是敲响村支两委班子的警钟,明确责任,抓好责任落实。

《国家监察》心得体会篇6

官小欲大,忽视“小贪念”

当前,“四风”的病灶并没有彻底消除,一些基层党员干部认为自己劳苦功高,收点拿点,吃点喝点,捞点占点是人之常情,一条烟、一顿饭局、一点回扣……这种小恩小惠他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俗话说,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虽然这些似乎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便宜,但“细水长流”“润物无声”式腐败正是腐败之源。

官小胆大,忽视“小问题”

胆子大了,贪念有了,一旦有了合适的土壤和温度,走向腐败也就顺理成章。比如说,江西黎川县烤烟办主任连续四年收受对口扶贫村礼品,把“不忍拒绝”当收礼的挡箭牌;福建省上杭县泮境乡乌石村村委会原主任熊丁乾,与多名村干部沆瀣一气,抱团贪腐,侵吞旧村复垦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专项资金共计93.8万元……正是这种不把“小问题”当问题,把“小问题”当“没问题”的心态使他们胆子越来越大,不收敛、不收手,而是贪腐起来“肆无忌惮”“得心应手”。

官小瘾大,忽视“小侥幸”

在公众的心目中,一些基层小官没啥油水,这使得一些小官披上了“隐身衣”,轻易躲避了监督。“开绿灯”“找门路”“搞关系”,沉迷于一时的利益共谋与交换,却不知腐败如打开的潘多拉魔盒,一发而不可收。一些人总认为现在有点小问题、小毛病的人很多,国家管不过来,单位无暇顾及,群众司空见惯,总想着“别撞到枪口上”“查到了自认倒霉”,与其保持操守,不如随波逐流。正是这种自以为是、侥幸心里才让他们长期游离于合法和非法之间。

官小权大,忽视“小惩罚”

基层工作点多线长面广,任务多、人手少,“一人多岗”“一肩多挑”“带病提拔”的现象屡见不鲜,权力的不规范运行为腐败滋生提供了土壤和养分,而选错人、用错人,一切更是无从谈起。有些党员干部有权了,就忘记了权力姓公不姓私。比如,在一些基层权力部门的“一霸手”就能拍板工程项目、公款支出、人员进出、行政审批和执法等等。同时,基层党员干部中不学习法律,对法律一无所知的法盲者,毕竟是少数,大多数都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但目无法纪、以身试法的大有人在,法律规定也好,制度要求也罢,在他们眼里,都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没有记在心里。更有甚者,听惯了阿谀奉承,把组织提醒、警示当“耳边风”,把组织约谈当闲谈儿戏,认为约谈是走形式、走过场。另外,基层小官能长期掩人耳目,混迹于官场为非作歹,这暴露出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对基层关键岗位监督的缺位。

《国家监察》心得体会篇7

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党委政府凝心聚力,党员干部奋发有为,社会各界众志成城,同时也离不开监督执纪问责、廉洁阳光扶贫的强力保障。要切实加强监督执纪问责,坚决实现廉洁扶贫,对扶贫资金实行最严格的监管。

一是要切实加强监督执纪问责,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坚决遏制扶贫领域腐败现象,是全面从严治党、厚植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做好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突出重点,精准发力。要加强监督,增强发现问题能力,多渠道收集问题线索。要严格执纪,以“零容忍”的态度快查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扶贫领域腐败问题。要强化问责,把责任一级一级压实。

二是要全面落实各级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确保廉洁扶贫。落实好主体责任,核心是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领导者、执行者、推动者,把党风廉政建设纳人脱贫攻坚总体布局去谋划和部署;落实好监督责任,关键要加强对扶贫开发资金和项目监管,形成省市县乡村上下联动和相关职能部门相互联动的监督机制,把监督覆盖到脱贫攻坚的各个环节和方面。

三是要标本兼治,织密扎牢制度的笼子,建立起不敢腐、不能腐的长效机制。反腐倡廉的核心是制约和监督权力,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党的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筑牢纪律和法治“两条防线”,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坚决杜绝“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对庸政懒政怠政慢政等行为严肃处理、坚决问责;同时,建立完善党政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三位一体”监督体系,实施扶贫资金违规使用责任追究制度,对虚报冒领、截留私分、贪污挪用、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等问题,坚决从严惩处。

力抓廉洁扶贫、阳光扶贫,建立一支既勇于干事创业,又切实廉洁干净的干部队伍,确保扶贫资金使用更精准、更到位,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凝聚和带领全省人民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向着全面小康的彼岸,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国家监察》心得体会篇8

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加强自身学习显得非常重要。加强学习这方面我总结为“三要”:一是业务要精;二是思想要正;三是心态要好。

1、业务要精。

我们平时讲的腐败都是比较笼统地称,我觉得腐败可以分两种:一种是主观腐败;一种是客观腐败。主观腐败是一种有意识的腐败行为,是明明知道腐败自己还去腐败,是自甘堕落,可以说它是腐败案件中最多的一种类型。客观腐败是一种无意识的腐败行为,是身在腐败中自己还不知道腐败。前几年报纸曾经报道,一些金融单位开始发行一种可透支5万元的信用卡,透支款在还款期限内无偿使用,这时就出现这样一种现象:许多不法分子通过拉关系、托人情、送红包来申请办理这项便民业务,有时候一个人手上有近100张这样的信用卡,他们通过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把大量流动资金囤积自己手上用于放高利贷、不法投资等。更值得深思的是,我们的业务人员在不法分子红包送达的时候自己都搞不清为什么,究其原因,是工作人员业务不精通,制定操作规则时候出现漏洞,最终导致严重后果。我觉得这种客观腐败隐蔽性更强、危害性更大,腐败者更心安理得。所以,加强业务学习非常重要。

2、思想要正。

俗话说:“一条链子的断裂往往是从最薄弱的环节开始。”许多铸成大错的领导干部在最终走向堕落深渊的过程都是从一些不起眼的小便宜、小动作、小利益开始的。这主要是思想不端正,心存侥幸、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作为机关干部,思想端正这根弦永远不能松,要防微杜渐,不断提高自身拒腐防变的能力。

3、心态要好

通过学习,发现许多腐败官员都是因为心态失衡而步入腐败这块沼泽地的,然后越陷越深越迷惘,最后是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这些人原本是业务精通、思想端正的好干部,但就是因为看到别人灯红酒绿、宝马香车,变得心态失衡,出现了“只讲实惠,不讲理想;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钱财,不讲原则”的与机关干部应有的先进性极不和谐的信念,放弃了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国家监察》心得体会多篇范文。

《《国家监察》心得体会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