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复活》读后感【精彩多篇】

时间:2025-02-09 08:53:11
《复活》读后感【精彩多篇】

【寄语】《复活》读后感【精彩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重生——《复活》读后感 篇一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其情节的基础是真实的案件。文中的女主人公原是一个农奴的私生女,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逐步恢复过去的爱情,重新唤起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德,自动戒了烟酒,可是玛丝洛娃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地位而拒绝与他结婚,而与另一她心爱的犯人西蒙斯结合,从而走向“新生”。文中看似巧合的事件,在当时社会却有典型意义。

文中聂赫留朵夫那种“自省”的精神让人佩服。他深刻剖析了自己,批判了自己,然后对自己的心灵进行了救赎。他的这种自我反省与批判的做法值得我们每个人借鉴。其实,我也常常安于现状而忘了审视自己的不足,有时也会为了享受一时的快乐而耽误了学习。不思进取就不会有进步,我们都应更加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勇于抛弃不该有的享乐,做一个上进的好青年!

其中让聂赫留朵夫以及玛丝洛娃在“精神”上复活,不仅是因为“自省”的精神,还有那几经波折后重燃的爱情。

爱情真的很奇妙,它可以是激励着人向前的力量。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一名德国的举重选手施泰纳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他一次次地挑战自己的极限最后打破了自己的记录并拿到了金牌。得到金牌后的他欣喜若狂,他双膝跪在地上,拿着亡妻的照片默默地告诉她自己兑现了承诺并亲吻着照片中的她。妻子在弥留之际对他说“亲爱的,我想跟你一起去北京,可……无论如何,你不要因我而放弃……你一定要去北京,一定要夺得金牌。”这变成了施泰纳的动力。

爱情的力量很伟大,可以让迷失自己的人找回自我,也可以让在绝境中的人一次次突破自我。

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是懂得改正及弥补也是值得被原谅的。重新找回自己开始新的生活,最好的时间便是当下。青春无知所做的错,聂赫留朵夫用尽半生来赎罪。好在后来通过自省救赎了他人也放过了自己,让自己重新获得爱的能力。

人的肉体无法复活,但精神可以。只要你肯自省,舍得公正地自我批判,堕落的精神终究可得到“复活”,肉体便可实现重生。

精神的涅槃——《复活》读后感 篇二

《复活》出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之手,是托尔斯泰的晚年之作,是他的一生探索和思想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高峰!

《复活》真实地写出了旧时代中人性的麻木和混乱,监狱中总是关押着不相干的人,真正的凶手却依然人逍遥法外,人的精神已经麻木所以没有人会关心真凶在哪里。“复活”代表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复活,更是精神上的,那是精神的一种升华,就像是涅槃后的凤凰,熠熠生绿色作文网辉!

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中的涅赫留多夫和卡秋莎正是作者书写精神复活的桥梁。在书中仅有十六岁的卡秋莎与已是大学生的涅赫留多夫相识相爱,当时的涅赫留多夫还是个单纯的青年,卡秋莎本以为他们会一直下去。好景不长,三年后涅赫留多夫升上军官,他开始成为一个沉醉于花天酒地的败类。当卡秋莎与他再次相遇时,涅赫留多夫侵犯了她。在得知自己怀孕的卡秋莎离开了地主家,弱小而又无助的她没有选择的权利,她最终成为了一名妓女。妓女生活使她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她的精神已经被完全摧毁。涅赫留朵夫和卡秋莎又一次相遇是在监狱里,此时的卡秋莎正被当成杀人凶手在被审问,而此时的涅赫留多夫,他的精神也已名存实亡。在最后,涅赫留多夫的精神在卡秋莎的呼喊中被唤醒。经历了涅槃之后,涅赫留朵夫开始厌恶自己作为资产阶级的一切,开始发掘共产主义的伟大和崇高。

托尔斯泰通过描写涅赫留多夫的内心变化和最后对待卡秋莎的态度展示出涅赫留朵夫精神的复活。托尔斯泰以涅赫留多夫的“复活”为中心观察着世界,这不仅是对俄国封建资本主义的批判,同时也是作者自己心中思想的觉悟!读到《复活》的最后托尔斯泰对于自己的美好期望在书中只字未提,但从涅赫留多夫和卡秋莎的“复活”中又能清晰的感觉到被他融入其中的期望。

《复活》反映了俄国最真实的情况,也表达了真正崇高的思想——精神的涅槃。托尔斯泰在自己晚年著书,他看到了资本主义摧残和剥削的本质是精神,作者最希望表达的是人民的精神能够涅槃重生。精神是人的驱动器,失去精神的人终将成为一具行尸走肉。

精神的涅槃,正是因为这一点,苏维埃和中国共产党才能站起来;正是因为这一点,社会主义才能磅礴发展!

复活读后感700字 篇三

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著作,19世纪俄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用最直接的笔触向我们展示、揭露了沙皇俄国时代的黑暗、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残忍虚伪的贵族官僚、贪婪媚俗的监吏神职人员、艰苦辛劳的农民、无辜受虐的穷人监犯等等,托尔斯泰运用辛辣的讽刺笔法和强烈的对比手法,暴露了反面人物的丑恶、贫苦人民的辛酸。

就像列宁说的,“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思想与艺术探索的结晶,从检察官柯尼处获得这个素材后,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作者沿着马斯洛娃蒙冤下狱并被流放、涅赫柳多夫为她奔走上诉以及陪同她前往西伯利亚这条线索,揭露了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官僚、法律、教会的腐败黑暗、革命者被迫被害等的情况,以及种种不合理的现实惨象。

而小说主人公涅赫柳多夫经过“纯洁善良、追求理想”、“放纵情欲、走向堕落”、“从忏悔走向复活”三个阶段,他把土地廉价让给农民,得到舆论的侵袭、贵族的嘲讽,他决定与马斯洛娃结婚,得到家人的反对与敌视,他为蒙受不平之冤的犯人们奔走上诉,遭到官僚们的鄙夷,“这社会究竟是他疯了还是人们疯了所以才会有这种现象发生?”涅赫柳多夫的疑问发人深省。

另一个得到“复活”的人是马斯洛娃,她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妇女形象。从纸醉金迷的堕落生活和思想中“复活”,受到涅赫柳多夫的影响重新变回善良、为他人着想的人。她最后为了保护涅赫柳多夫的利益,拒绝了他的爱,尽管她也深爱着他。自我牺牲的爱是人类感情的最高形式,至此,马斯洛娃也开始了她的“复活”。

整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对神甫麻醉人民场面的嘲讽和批判。狱中犯人做礼拜的场面及作者的议论让人可叹又可笑,人们所信奉的器具正是绞死耶稣的工具。“凡是折磨人的地方总离不开这种摆设(基督像),仿佛专为嘲弄基督的教义似的”······

总的来说,《复活》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好书!

《复活》读后感 篇四

小说中的主人翁卡秋莎·马斯洛娃原本是一个贵族地主的养女,贵族地主的侄子是一个大学生和家财豪富的公爵,这个侄子在奔波战场的旅途中顺便到他姑姑们家住了四天,他在临行前夜 ……此处隐藏1511个字……生活中再次复活。

卡秋莎由于生活被迫沦为妓女,她与另外两人曾误毒死了一位商人,因此判了四年的苦役。而聂赫留朵夫是这场案件的陪审员,无意中见了卡秋莎不禁让他追忆起了往事,他发现自己已不是那个充满抱负的军人而是一个沉迷于金权的伪君子。他欺骗了卡秋莎,回想起这些他自愧地低下了头。聂赫留朵夫在心中祈求上帝清除心中的一切污垢,他心中的上帝已在他的意识中醒过来,同时也感到了善的力量,于是聂赫留朵夫决心帮助卡秋莎尽自己的力量来减轻她的厄运。但当聂赫留朵夫去看她时,发现卡秋莎变了许多,已不是那个纯洁活泼善良的她了,但这并没有使他为拯救卡秋莎而失去信心,相反却更加坚定了。经过几次的上诉都没有改变原判,虽然这是一个不好的消息,但可喜的是卡秋莎在牢中对生活感悟了许多进入了—个新的世界,聂赫留朵夫也感到了欣慰些……

我们的人生观又怎么样呢﹖在我们眼里或许住在豪华的屋子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荣华富贵享之不尽才是至高无尚的生活,才是幸福的。

对吗﹖也许未必全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也是一种追求吗﹖陶渊明一生平淡,悠闲不受束缚。“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是他的人生观

我们不要抱着一种贪婪的信念,以为人活着就是为了享受,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这样的生活显然是空虚的,也许苦难会成为我们生活的又一个升华呢。让我们从污浊的过去中醒悟吧,让我们活得洒脱一些,不被一切身外之物所束缚,快快乐乐地进入一个新的世界。让生命焕发光彩,变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好比“吃是为了活着,活着并不是为了吃”人生短暂,犹如彩虹,让我们将最美好的时刻留下。

伟大而真实——《复活》读后感 篇八

《复活》是俄国有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坚信有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就曾阅读过这本书,在我国自20世纪初至今已出版过6种译本,可见它是一本经典名作。

《复活》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问题,人类最完美的感情的复活体现了一位伟人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世界百部经典著作之一。

聂赫留朵夫作为一名公爵穷奢极侈,荒淫无耻,精神的空虚使他无所作为。但也许在他心底的深处有着一颗被深深隐藏的追求正义的种子。

年轻的时候他抱着“正义不允许土地私有”的观点把一块自己从长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土地分给了农民。如今继承了大量土地的他,既不能放弃产业,又不愿否定自己年轻时的观点。

年轻的时候他玩弄和抛弃了喀秋莎之后,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内疚。表面上他自己成功忘记了她,但内心深处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哪怕是他知道了喀秋莎生性放荡,自甘堕落之后。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在陪审席上认出喀秋莎后如坐针毡,内心展开一场复杂而痛苦的斗争。

但他鼓起了勇气去监狱里探望喀秋莎。这个充满空想的精神探索者终于采取了切实的行动。

就在他见到多年未见的喀秋莎时,他还没有在内心承认自己的残酷卑鄙,而是居高临下地审视被他蹂躏的不幸女子。只有在玛丝洛娃的精神完全觉醒下,他的心灵才受到真正的触动。“直到现在,他才了解自己的全部罪孽……发觉自己罪孽深重……感觉到他害了她到什么地步。……以前聂赫留朵夫一直孤芳自赏,连自己的忏悔都感到很得意,如今他觉得这一切简直很可怕。”

聂赫留朵夫自此才开始真正觉醒,背离了上流社会:否定了贵族(包括自己),分送了土地,为平民奔波。

《复活》这本书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问题,伟大而真实,人类最完美的感情的复活,体现了一位伟人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复活》这本书正好要来唤醒许多人被埋葬的感情,很是值得。

复活读后感700字 篇九

在我没有读《复活》以前,我认为这本书的书名很怪异,使人难以理解。读了之后,才真正理解了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旨意。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一位著名的小说家。从近代欧洲乃至整个世界范围的文学来看,能与托尔斯泰比肩同声者,实无几人。《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呕心沥血十余载的巨著,也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结晶。

《复活》的简要内容是:一次,法院审理一个妓女叶卡捷琳娜-玛丝洛娃被控偷窃嫖客二十五百卢布的案子,陪审团中有一青年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聂赫留朵夫公爵,发现被告竟是他多年以前在他姑姑家客居时诱奸的养女。于是他良心发现,设法同她在狱中相见,并表示愿意和她结婚。后来,聂赫留朵夫和玛丝络娃的道德都“复活”了。读完《复活》之后,我终于有所了解,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命名为《复活》。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有罪吗?其实,他们并没有什幺错,关键在于这个社会,当时的社会是一个浓厚的利已主义社会,土地私有制的阶级社会。这个社会造就了他们的命运,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适应于这个社会,不得不屈服于这个社会,聂赫留朵夫本来是一个善良的人,起初他认为精神的生命是真正的自我,而这却不被周围人认可,反而遭到嘲讽。后来,当他在法庭上遇见了玛丝洛娃,他开始改变,并且从精神上开始升华。他开始懂得帮助穷苦的人民,开始为监狱里无辜的受害者奔走,为他们开脱罪责。多次帮助玛丝洛娃上诉,虽未成功,却从心底感动了玛丝洛娃,唤醒了她原本纯洁善良的心。

所以,我们不应该看到玛丝洛娃的堕落,就急于否定她的善良本质;我们也不应单纯的认为监狱里的犯人都是十恶不赦无法原谅的。也许,他们的本质并不坏。因此,我们读文章时,特别是小说,不要随意地去否定主人公,要把他们的命运和社会背景联系在一起。同时,我们在平常的待人处事中也要客观的看待这个人的过失:不应该只抓着他的错误、缺点不放手。要学会发觉别人的闪光点!

复活读后感 篇十

“复活”,顾名思义指死去的人再一次获得生命,当然,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种事。我对托尔斯泰颇有了解,他并不是一个科幻作家,因而我怀着兴趣翻开了这本书。

书中讲述了一任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早年与一个女仆卡秋莎·玛丝洛娃发生了感情。聂赫留朵经历了军旅生涯后,精神上受到了污染,以至之后对卡秋莎·玛丝洛娃做出了无法弥补的丑恶行为,并抛弃了她,至使其堕落。在多年后,两人以犯人和陪审员的身份重逢于法庭,做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谴责。为了“赎罪”,他开始了对玛丝洛娃的“救助”。在为此奔波的途中,聂赫留朵夫亲眼目睹了俄国农民的痛苦与贵族的压迫。最终“救助”终未成功。于是,聂赫留朵夫决定与卡秋莎·玛丝洛娃同赴西伯利亚流放地。这时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复话”。

读过后,我仍不大理解,在片刻沉思后。我才渐有所悟:精神是肉体的支柱,有些人虽然仍活在世上,却只是行尸走肉,受人唾骂。相反之,有的人虽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过上千万年,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于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在堕落的人中,也有重新“洗清”自我的人。书中男主角聂赫留朵夫,就是一个从纯洁无邪的少年,在经历了军旅生涯后,堕落一时,最终最终在精神上恢复了自我。这又体现出了当时俄国政治的腐败。

我以往读过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甚是精彩。望大家也看一下。还有对大家说的:在看一类名着之前,最好看一下作者介绍,有助于大家理解。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复活》读后感【精彩多篇】范文。

《《复活》读后感【精彩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